人口性别构成是人口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既受人口再生产自然属性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人口性别比正常与否,不仅直接决定着人口再生产的速度,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分析研究人口的性别构成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市人口性别结构进行了相关分析。
一、人口性别构成特点
1、总人口性别比基本合理。2010年,我市常住人口354.5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81.79万人,占总人口51.4%,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下同),增加了2.14万人,增长1.19%;年平均增加0.21万人,增长0.12%。女性人口172.72万人,占总人口48.7%,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5.41万人,增长3.23%;年平均增加0.54万人,增长0.32%。男性与女性人口相比,总量多9.07万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下同)为105.25,比全省年平均水平高出1.86个百分点,比2000年降低了2.12个百分点,总体性别结构基本合理。
2、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攀高。2010年,我市出生人口3.10万人,比2000年减少0.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88%,比2000年下降0.12个百分点,计划生育国策得到有效贯彻。其中,男性人口1.70万人,女性人口1.40万人,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21.5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07个百分点,但比2000年高1.73个百分点,且远高于联合国确定出生人口性别比102~107的正常值域范围。由于传统生育观念的作祟和现代医疗技术的不良支撑,在过去的十年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现象有加重的趋势。
3、少年儿童性别比依然较高。2010年,我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49.3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6.92万人,女性人口22.4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20.0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85个百分点,但比2000年上升4.03个百分点。在0-14岁人口中,0-4岁儿童性别比更高,达到123.06,但比2000年略降了0.74个百分点;5-14岁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8.68,比2000年上升4.85个百分点。受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失衡的影响,少年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的性别比也处于不正常状态。
4、青壮年人口性别比下降。2010年,我市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247.0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25.63万人,女性人口121.46万人,性别比为103.4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03个百分点,比2000年下降了3.22个百分点。在15-59岁人口中,15-44岁的青年人口性别比为102.33,比2000年下降1.78个百分点;45-59岁的壮年人口性别比为106.20,比2000年下降了7.91个百分点。劳动力年龄内青壮年人口的性别比,表现出少年儿童的性别比完全相反的特征,总体处于合理区间且趋于下降;主要是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较多的女性和较低的性别比,原因为外来打工人口不断增加集聚所致。
表1:2010年芜湖市分年龄、性别人口及性别比情况
年龄段 |
人口数(万人) |
性别比(%) | ||||
合计 |
男性 |
女性 |
2010年 |
2000年 |
变动 | |
总计 |
354.51 |
181.79 |
172.72 |
105.25 |
107.37 |
-2.12 |
0-14岁 |
49.35 |
26.92 |
22.43 |
120.04 |
116.01 |
4.03 |
0-4岁 |
15.62 |
8.62 |
7.00 |
123.06 |
123.8 |
-0.74 |
0岁 |
3.10 |
1.70 |
1.40 |
121.57 |
119.84 |
1.73 |
1—4岁 |
12.52 |
6.91 |
5.60 |
123.43 |
124.76 |
-1.33 |
5-14岁 |
33.73 |
18.31 |
15.42 |
118.68 |
113.83 |
4.85 |
5—9岁 |
15.90 |
8.66 |
7.24 |
119.54 |
118.56 |
0.98 |
10—14岁 |
17.83 |
9.65 |
8.18 |
117.91 |
109.44 |
8.47 |
15-44岁 |
175.58 |
88.80 |
86.78 |
102.33 |
104.11 |
-1.78 |
15—19岁 |
27.77 |
14.83 |
12.94 |
114.57 |
112.47 |
2.1 |
20—24岁 |
30.85 |
15.76 |
15.09 |
104.43 |
102.32 |
2.11 |
25—29岁 |
20.85 |
10.11 |
10.74 |
94.17 |
98.42 |
-4.25 |
30—34岁 |
23.67 |
11.66 |
12.01 |
97.07 |
102.97 |
-5.9 |
35—39岁 |
32.78 |
16.30 |
16.47 |
98.97 |
103.43 |
-4.46 |
40—44岁 |
39.66 |
20.14 |
19.52 |
103.16 |
112.74 |
-9.58 |
45-59岁 |
71.51 |
36.83 |
34.68 |
106.20 |
114.11 |
-7.91 |
45—49岁 |
31.99 |
16.18 |
15.80 |
102.40 |
110.91 |
-8.51 |
50—54岁 |
16.85 |
8.87 |
7.98 |
111.15 |
116.08 |
-4.93 |
55—59岁 |
22.67 |
11.78 |
10.89 |
108.10 |
116.39 |
-8.29 |
60岁及以上 |
58.07 |
29.23 |
28.83 |
101.39 |
95.52 |
5.87 |
60—64岁 |
18.75 |
9.87 |
8.88 |
111.12 |
117.23 |
-6.11 |
65—69岁 |
15.37 |
8.04 |
7.33 |
109.64 |
107.9 |
1.74 |
70—74岁 |
10.65 |
5.46 |
5.19 |
105.08 |
90.29 |
14.79 |
75—79岁 |
7.36 |
3.52 |
3.84 |
91.83 |
67.55 |
24.28 |
80—84岁 |
3.87 |
1.65 |
2.22 |
74.09 |
49.74 |
24.35 |
85岁及以上 |
2.05 |
0.69 |
1.36 |
50.95 |
35.35 |
15.6 |
6、女性受教育程度低于男性的状况有所改善。2010年,全市15岁及以上受教育人口(小学及以上各类文化程度人口,下同)为281.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48.55万人,女性人口132.55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16万人、12.1%;与2000相比,男性人口的超出量减少了5.17万人,女性受教育人口与男性的差距有所减少。
2010年,全市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24.06万人,其中,男性6.31万人,文盲率为4.08%,分别比2000年下降34.3%和2.94个百分点;女性17.74万人,文盲率为11.81%,分别比2000年下降27.1%和6.86个百分点,女性文盲人口和文盲率下降的幅度更大一些。
7、女性文化程度的提高幅度高于男性。2010年,我市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性别比为113.29,比2000年下降9.16个百分点。其中,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性别比为86.37,即女性多于男性;而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的性别比分别为125.57、140.10、129.76、151.63、127.80,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说明女性在高文化人群中所占比例偏低,总体受教育程度仍不如男性。但与2000年相比,我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性别比已大大下降,如研究生程度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的288.97降至2010年127.80,下降161.17个百分点;大学本科文化人口性别比由236.02降至151.63,下降84.39个百分点;大学专科文化人口性别比由194.67降至129.76,下降64.91个百分点;高中程度人口性别比由152.36降至140.10,下降12.26个百分点(参见表2),说明近十年来,女性文化程度的提高幅度要高于男性。
表2: 2010年芜湖市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性别比变化情况
文化程度 |
2010年 (%) |
2000年 (%) |
变动 (百分点) |
受教育人口 |
113.29 |
122.45 |
9.16 |
小学 |
86.37 |
96.50 |
10.13 |
初中 |
125.57 |
149.30 |
-23.73 |
高中 |
140.10 |
152.36 |
-12.26 |
大学专科 |
129.76 |
194.67 |
-64.91 |
大学本科 |
151.63 |
236.02 |
-84.39 |
研究生 |
127.80 |
288.97 |
-161.17 |
8、城乡人口总性别比较为接近,但出生人口性别比差距较大。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192.45万人,其中,男性99.09万人,女性93.36万人,性别比为106.14;乡村人口162.06万人,其中,男性82.70万人,女性79.36万人,性别比为104.20,略低于城镇1.94个百分点。
2010年,全市城镇出生人口1.35万人,其中,男性0.72万人,女性0.62万人,性别比为116.45;乡村出生人口1.76万人,其中,男性0.98万人,女性0.78万人,性别比为125.66,比城镇高9.21个百分点。
9、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偏低。2010年,全市共有42个少数民族,人口1.2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0.55万人,女性人口0.74万人,男女性别比为74.44,比2000年上升4.46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市人口在性别上存在着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城乡仍有较大差距等问题。
1、出生人口及少年儿童性别比偏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性别歧视仍然存在。重男轻女是一个历史性问题,落后的性别文化理念,是导致人口出生性别比居高的思想根源;二是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因生育数量受到了限制,使不少重男轻女的人们,想尽办法生男孩,致使性别比上升;三是管理出现漏洞,选择性地终止妊娠、B超鉴定胎儿性别的现象依然存在,是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女性受教育程度低。主要表现为我市女性文盲率要高于男性,以及女性受初中以上教育人口数仍然少于男性等。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传统观念因素,轻视妇女的传统观念对妇女受教育水平的影响仍然较大,家庭对女性教育的期望值偏低,农村家庭父母认为女孩上学没有用的思想仍然存在。二是体制因素。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人事体制、教育体制及其它相关体制,使安排取代了选择,服从取代了竞争,再加上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空间显得十分狭小,过多的女性管理人员被重复不变地安排在公共关系的岗位上,如党务工作、人事工作等;过多的女大学生被推荐报考社会公认的“合适”专业,以至文科成了女性化专业的象征。久而久之,使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女性人力资源潜能的开发和拓展。
3、城乡差距仍然存在。一是我市城乡出生人口性别比都较高,但乡村更是明显高于城镇。二是接受初中及以上教育人口性别比仍然较高,但乡村更是远远高于城镇。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的现象。人口性别比偏高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对未来社会、家庭、婚姻、就业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将造成深远影响。如家庭结构失衡、男青年择偶困难、家庭和社会矛盾加剧,同时也对就业和社保带来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尽快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的势头。为此,为使我市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应从法律保障、政策调整、传统观念、督查指导等多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尤其要加强对乡村的宣传教育,提升生育观念,克服重男轻女的陋习,有效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选择性终止妊娠行为,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合理化,达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
2、高度重视女性教育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教育投入,扩大宣传范围,引导女性转变传统陈旧的观念,增加妇女接受各类教育的机会,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的竞争能力。
3、继续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水平,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多个方面逐步实现城乡统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要把农村基础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将农村基础教育向高中阶段普及;要将文化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要提高文化素质,也要培养劳动技能,保证农村人口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有效促进生育观念的转变,不断提高乡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加大对女性子女家庭、特别是农村女性子女家庭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征地拆迁、劳动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性鼓励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