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芜湖市人口城镇化现状分析

发布日期:2011-12-05 00:00来源:芜湖统计局作者:综合科浏览次数: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我市城市化发展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文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面阐述了城市化的概念及作用,分析了我市城市化发展的现状,通过与省内城市、长三角城市的比较,分析判定了我市城市化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并对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途径提出建议。

 

一、城镇化相关概念及意义作用的介绍

1、城镇化概念。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由于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还有镇作为联结的桥梁,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可以吸纳一定数量尚不具备条件向城市转移的人口。因此,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和建制的镇,也成了人们相对聚集居住的地域,并且具有了城市的初期形态和相似特征,是新兴城市建立的雏型。所以,我国的城市化,包括城市和镇两方面,也称城镇化。本文则统称为城镇化。

城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地域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本文所述城镇化,主要是指人口城镇化。相应的评价指标城镇化率也即是被赋予城镇属性区域中的常住人口与该地区全部常住人口之比。

2、城镇化进程的意义和作用从城镇化的过程与经验来看,城镇化与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动力和推手之一,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突破口,因此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对于实施十二五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 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第二、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依托城镇化。只有城镇化才能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目前,我国特别是在农村存在大量过剩人口,就业压力很大。为缓解这一压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第三,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大量人口进入城市,社会上必然要出现许多新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对住房消费和公共设施的需求,可以产生一个比较长的产业链条,对钢铁、水泥、建材、家电、轻纺等行业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加快,必然伴随着会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城市软环境提出新的需求,未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将会非常大。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也会拉动投资需求的增加。城镇化产生的巨大的潜在需求,在正确的政策引导下,一定会促进我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我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城镇人口已经过半新世纪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芜湖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92.45万人,其中市区113.34万人,分别占相应区域人口的54.3%80.4%。即全市有一半以上人口、市区有八成以上人口已成为城镇人口。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87.36万人,增长83.1%;平均每年增加8.74万人,年均增长6.2%。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0.3%提高到2010年的54.3%,提高了24.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

1   2000年、2010年芜湖市城镇化水平对比

指标

2010

2000

增量

年均增长(%

城镇人口(万人)

192.45

105.09

87.4

6.2

城镇化率(%

54.3

30.3

24.0

2.4

2、乡村人口急骤减少2010年,全市乡村人口162.06万人,占总人口的45.7%。与2000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了79.81万人,年平均减少7.9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24.0个百分点。

3、我市城镇化所处阶段的判断。2010年,我市城镇化率为54.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611.2个百分点,我市城镇化率居全省前列,相当于长三角中下游水平。与2000年相比,我市城镇化率的提升幅度均居省内城市、长三角城市首位,我市城镇化十年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与省内城市比较,我市城镇化率分别低于铜陵、合肥、淮南18.38.57.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与2000年相比,我市城镇化率提升幅度达到24.0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位居全省首位,高于合肥、马鞍山1.65.6个百分点。

与长三角城市比较,我市城镇化率低于长三角十六个城市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相当于其第12位,与长三角发达城市有较大的差距。比城镇化水平教高的苏州、宁波低16.214.0个百分点,也低于同为长江沿岸城市的南通1.7个百分点、扬州2.4个百分点和镇江7.7个百分点,只高于浙江的嘉兴1.0个百分点、湖州1.3个百分点,处于长三角中下游水平。与2000年相比,我市城镇化率提升幅度也居长三角各城市首位,分别高于其增幅前两位的南通、泰州3.57.8个百分点。

4、县区间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2010年,从城镇常住人口看,居前三位的县区分别为镜湖区、无为县、弋江区,而三山区的城镇人口最少,仅为4.35万人。从城镇化率看,居前三位的县区分别为镜湖区(94.9%)、弋江区(83.9%)和鸠江区(71.8%);南陵县和无为县的城镇化率较低,分别为35.1%35.9%。与2000年相比,城镇化率提升幅度前三位的县区分别为三山区、无为县和鸠江区,分别提升30.025.225.1个百分点;镜湖区、弋江区提升幅度较低,分别提升3.316.3个百分点。

2  2010年分县区城镇人口及城镇化率

地区

2010

2000

城镇人口
(万人)

城镇化率
%

城镇人口
(万人)

城镇化率
%

全市

192.45

54.3

105.09

30.3

    镜湖区

50.59

94.9

42.86

91.6

    弋江区

25.97

83.9

12.70

67.6

    鸠江区

21.74

71.8

12.11

46.6

    三山区

4.35

36.1

0.81

6.1

  无为县

42.42

35.9

13.64

10.9

  芜湖县

11.21

38.1

7.11

22.5

  繁昌县

11.30

43.8

6.30

23.5

  南陵县

14.18

35.1

8.64

17.6

三、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因素分析

1、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市城镇化加快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非农就业人员迅速增加,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基础。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761.0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70.8%,与2000年相比,工业化率由2000年的42.2%提高到2010年的56.7%,年均上升14.5个百分点。工业的快速发展吸引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外市劳动力来芜打工就业,非农就业人数迅速增加,改变了我市农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主导地位的局面。我市非农就业人数由2000年的84.95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06.82万人,十年增加了21.87万人,增长了25.7%,年均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由26.29万人上升到34.13万人, 十年增加了7.84万人,增长了29.8%,年均提高了3.0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明显下降,占就业人员比重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17.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0年的38.2:26.3:35.5调整到2010年的21.1:34.1:44.8

2、城镇区域逐步扩大我市城镇化快速发展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域面积不断扩大,乡、镇、村趋于减少,而街道、社区持续增加。2010年末,芜湖市区面积1064.7平方公里,较2000年增加了834.7平方公里,增长362.9%,年均增长16.5%;城镇区域中的街道办事处28个,较2000年增加10个,增长155.6%;乡村区域中的乡镇45个,较2000年减少61个,减少133.6%

四、加快人口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建议

1、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一方面,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有吸纳能力的大中城市;另一方面,把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化在小城镇上。这样,一方面,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2、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城市化需要聚集引入大量的外来人口;同时城市发展要吸引外来人口,就必须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只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才能为城市不断扩容的人口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

3、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村有更多的劳动力可供转移。我市需要不断加大农业产业集约化的发展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以及农业生产效率,使得产生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通过城市人口的聚集增加,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充裕的人力资源基础。

4、继续扩大市区范围。一是调整行政区划,努力增加城镇区域面积与规模,加快撤并规模偏小的乡镇,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所需的土地与空间资源。二是在增加城镇区域面积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人口的承载力。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应当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5、加快土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首先,要有序推动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逐步发展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允许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可以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避免土地浪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农民工脱离土地。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探索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等土地流转方式。其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实现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放宽落户条件,继续弱化城市户口的附加利益,鼓励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配套政策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