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就业人员增加 工资稳步增长

发布日期:2012-05-23 00:00来源:芜湖统计局作者:综合科浏览次数:

近年来,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为我市职工收入的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一季度,我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状况整体较好,从业人员持续增加,季末从业人员同比增长10.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稳步增长,同比增长13.9%

一、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状况

一季度末,我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34.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呈现的就业特点有:

1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人员最多从经济类型分组看,季末国有单位(含国有控股公司)从业人员11.8万人,同比增长5.2%,占单位从业人员的34.3%;集体单位0.3万人,下降5.1%,占0.8%;其它经济类型单位22.3万人,增长13.6%,占64.9%。与去年同期相比,国有、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下降1.7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其它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

2企业是就业的绝对主体。从单位类型分组看,季末企业从业人员24.73万人,同比增长13.5%,占单位从业人员的72.0%事业单位6.88万人,增长2.1%,占20.0%机关2.72万人,增长5.9%,占7.9%

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幅最快。从产业分组看,季末第一产业单位从业人员0.05万人,同比增长0.6%,占单位从业人员的0.2%;第二产业单位18.6万人,增长9.3%,占54.2%;第三产业单位15.7万人,增长11.8%,占45.6%

4、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最大。从行业分组看,季末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最大,占39.1%;其次是建筑业,占13.0%(参见下表)

2012年一季度分行业单位从业人员情况

   

从业人员

(人)

比重

%

增幅

%

 

343407

100.0

10.4

   农、林、牧、渔业

522

0.2

0.6

采矿业

767

0.2

54.0

   制造业

134137

39.1

12.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6558

1.9

25.2

   建筑业

44661

13.0

-1.2

批发和零售业

11193

3.3

72.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3662

6.9

22.5

住宿和餐饮业

4182

1.2

26.5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290

0.7

6.4

金融业

10872

3.2

13.8

房地产业

3365

1.0

20.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235

0.4

-3.6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6074

1.8

15.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5064

1.5

-0.9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60

0.1

6.1

教育

38982

11.4

2.2

卫生和社会工作

16786

4.9

3.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828

0.5

55.8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30969

9.0

6.2

二、城镇非私营单位劳动报酬状况

一季度,我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57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9%。主要特点有:

1、国有单位增幅高从经济类型分组看,一季度,国有单位(含国有控股公司)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4283元,同比增长15.1%;集体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548元,增13.6%;其它经济类型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205元,增长14.0%

2、事业单位增量大从单位类型分组看,一季度,企业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373元,同比增加432元,增长14.7%;事业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4145增加563元,15.7%;机关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976元,增加296元,增长7.3%

3、垄断行业报酬领先从行业分组看,一季度,金融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最高,为5603元。收入高的行业还有:卫生和社会工作(月均4923元,下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4881元)、信息传输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623元)、居民服务及修理和其他服务业(4055元,主要是殡葬行业等)。

三、建议

近年来由于宏观经济的向好,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快速增长,职工收入普遍提高,尤其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后,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收入得到了改善。但由于行业不同,行业间收入的差距依然较大。一季度,月均收入最高的金融业比最低的采矿业要高出3728元,差距较上年扩大902元。

1、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偏低与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从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使培养的劳动者在规模、结构上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劳动力的需求;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拓宽劳动者参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从而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减轻就业压力。

    2完善工资支付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基本制度基础上,调整政府、企业、居民收入分配关系,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使劳动者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建立分行业企业职工工资指导线,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