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剖析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步入工业化发展后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市委、市政府见事早、行动快,2011年就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成立工作领导组,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按照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和产业分类,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及新能源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生物,构建“4+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总体情况
1.数量规模
(1)企业数量。2013年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新兴产业”)共有374户企业,比上年增加78户、增长26.4%;比2011年增加129户,年均增长23.6%。占规模工业单位数的比重为20.3%,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比2011年提高3.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5个百分点。
(2)产出比重。2013年,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72.71亿元,占规模工业的29.7%,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比2011年上升10.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8.5个百分点。
2.增长贡献。2013年,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4%,高于规模工业平均增长水平7.4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达41.8%,拉动增长7.3个百分点。2012-2013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5%。
3.效益水平。2013年,新兴产业实现利润74.82亿元,占规模工业的27.5%,比上年增长23.7%;实现利税114.46亿元,占规模工业的22.7%,增长28.9%。总资产贡献率13.4%,低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与上年持平;成本费用利润率7.2%,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4.投资力度。2013年,新兴产业投资项目527个,计划总投资1434.00 亿元;当年完成投资423.2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增幅高于全部工业投资9.4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42.5%,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 225个,计划总投资1331.36 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46.06亿元,增长29.1%,高于工业同期投资增幅13.3 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34.7%,提高3.6个百分点。
5.科技投入。2013年, 374户新兴产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有125户,占新兴产业的33.4%,高于同期规模工业比重0.5个百分点;户数比上年增加39户,增长45.3%;投入研发经费18.23亿元,增长19.9%,增幅高于规模工业4.3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64%,比规模工业高0.62个百分点,处于国际一般水平。新兴产业共有研发机构143个,平均每户企业有0.38个,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多0.18个。新兴产业全年新产品开发经费70.26亿元,新产品开发强度(新产品开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2.48%,比规上工业高0.92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
1.高端装备制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2013年,高端装备制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115.16亿元,增长25.0%,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0.9%。高端装备产值前4位及新能源汽车前1位的企业分别是: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实现产值121.23亿元,比上年增长41.9%,下同)、芜湖欧宝机电有限公司(产值31.80亿元,增长6.6%)、国营芜湖机械厂(产值27.37亿元,增长10.0%)、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产值21.55亿元,增长49.1%)和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产值5.54亿元,增长9.6%)。前4位企业产值合计201.95亿元,产业集中度为45.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主要产品有:高性能压缩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机械加工自动化成套设备、矿山机械成套装备、飞机修理、工程和农业装备机械、新能源汽车等。
2.电子信息产业。2013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80.32亿元,增长17.2%,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21.6%。产值前4位企业分别是:大陆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产值41.65亿元,增长24.2%)、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产值25.02亿元,增长41.6%)、芜湖德豪润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产值24.01亿元,增长16.8%)和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产值22.34亿元,增长39.0%)。前4位企业产值合计113.01亿元,产业集中度为39.5%,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主要产品有:汽车仪表、LED外延片和芯片、汽车电子元器件、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导电膜玻璃(ITO)、真空开关柜、低压元器件等。
3.节能环保。2013年,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30.64亿元,增长27.7%,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8.2%。产值前4位企业分别是:安徽海螺川崎工程有限公司(产值32.53亿元,增长36.9%)、安徽海螺川崎节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产值27.23亿元,增长96.5%)、信义节能玻璃(芜湖)有限公司(产值17.05亿元,增长3.9%)和安徽金鼎锅炉股份有限公司(产值17.05亿元,增长3.9%)。前4位企业产值合计83.29亿元,产业集中度为74.0%,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主要产品有:余热发电设备、LOW-E镀膜玻璃、特种玻璃、余热发电锅炉、垃圾焚烧锅炉等。
4.新材料。2013年,新材料产业增加值120.70亿元,增长22.6%,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2.4%。产值前4位企业分别是: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产值46.93亿元,增长20.2%)、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值40.91亿元,增长18.2%)、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产值26.01亿元,增长11.8%)(该公司10%算新兴产业)和安徽森海高新电材有限公司(产值25.15亿元,增长13.2%)。前4位企业产值合计139.01亿元,产业集中度为42.7%,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其主要产品有:高性能金属材料、硅基新材料、电子材料、新型合金材料、高精密度铜带、碳纤维材料、超薄电子铜箔、金属粉体材料、磁性材料等。
5.新能源。2013年,新能源产业增加值9.82亿元,增长30.4%,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2.6%。产值前4位企业分别是:信义光伏产业(安徽)控股有限公司(产值21.72亿元,增长51.6%)、安徽亚兰德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产值3.92亿元,下降6.9%)、安徽泰德光伏股份有限公司(产值1.47亿元,增长3.6%)和芜湖市三晶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产值1.17亿元,净增)。前4位企业产值合计28.29亿元,产业集中度为81.3%,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主要产品有:硅基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新能源并网发电装置及系统、大容量储能电池、太阳能真空集热管、高温集热金属管、太阳能热水器零部件、风电整机等。
6.生物医药。2013年,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15.36亿元,增长18.4%,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1%。产值前4位企业分别是:安徽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值11.97亿元,增长2.1%)、安徽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产值11.06亿元,增长7.5%)、芜湖康奇制药有限公司(产值10.03亿元,增长113.0%)和芜湖绿叶制药有限公司(产值3.08亿元,下降0.6%)。前4位企业产值合计36.74亿元,产业集中度为72.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主要产品有:特色原料药、重大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高端医疗器械、中药新品种、动植物提取物、中药保健品等。(参见下表)
2013年芜湖市战略新兴产业分产业生产情况
|
户数 |
增加值 |
产值集中度 |
|||||
实绩(个) |
占比(%) |
实绩 |
占比 |
比上年 |
实绩 |
比上年 |
||
战略性新兴产业 |
374 |
100 |
372.71 |
100 |
22.4 |
34.2 |
0.7 |
|
电子信息 |
114 |
30.5 |
80.32 |
21.6 |
17.2 |
43.1 |
1.9 |
|
节能环保 |
29 |
7.8 |
30.64 |
8.2 |
27.7 |
74.0 |
3.8 |
|
新材料 |
63 |
16.8 |
120.7 |
32.4 |
22.6 |
42.7 |
2.6 |
|
生物医药 |
21 |
5.6 |
15.36 |
4.1 |
18.4 |
72.6 |
2.2 |
|
新能源 |
10 |
2.7 |
9.82 |
2.6 |
30.4 |
87.1 |
5.3 |
|
高端装备及新能源汽车 |
134 |
35.8 |
115.16 |
30.9 |
25 |
45.8 |
0.5 |
|
公共安全 |
3 |
0.8 |
0.72 |
0.2 |
-7.2 |
- |
- |
(三)县区分布
1.企业数量。2013年末,芜湖县新兴产业规模企业87户,占全市的23.3%,数量最多;其次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鸠江区,分别为71户和68户,占19.0%和18.2%。
2.产出比重。2013年,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增加值135.67亿元,占全市新兴产业的36.4%,产出最大;其次是弋江区100.75亿元,占29.7%;两区县合计为246.42亿元,占66.1%。
3.增长速度。繁昌县达到43.1%,速度最快;其次是三山区28.2%,再次是芜湖县26.9%。
4.产业分布。高端装备及新能源汽车主要分布在经开区、鸠江区和芜湖县;电子信息主要分布在经开区、鸠江区和芜湖县;节能环保主要分布在弋江区、经开区和芜湖县;新材料主要分布在弋江区、经开区和鸠江区;新能源主要分布在在经开区、芜湖县和无为县;生物医药主要分布在弋江区、无为县和繁昌县;公共安全主要分布在芜湖县。(参见下表)
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县区情况
|
单位数 |
增加值总量 |
增加值增速 | |||
实绩 |
占比 |
实绩 |
占比 |
实绩 |
比全市 | |
规模工业 |
1838 |
— |
1255.63 |
— |
15.0 |
— |
#战略性新兴产业 |
374 |
20.3 |
372.71 |
29.7 |
22.4 |
7.4 |
镜湖区 |
1 |
0.3 |
1.66 |
0.4 |
4.4 |
-10.6 |
弋江区 |
52 |
13.9 |
110.75 |
29.7 |
25.3 |
10.3 |
鸠江区 |
68 |
18.2 |
47.43 |
12.7 |
17.7 |
2.7 |
三山区 |
17 |
4.5 |
8.06 |
2.2 |
28.2 |
13.2 |
无为县 |
24 |
6.4 |
17.24 |
4.6 |
16.5 |
1.5 |
芜湖县 |
87 |
23.3 |
31.69 |
8.5 |
26.9 |
11.9 |
繁昌县 |
19 |
5.1 |
8.52 |
2.3 |
43.1 |
28.1 |
南陵县 |
35 |
9.4 |
11.69 |
3.1 |
14.8 |
-0.2 |
经济技术开发区 |
71 |
19.0 |
135.67 |
36.4 |
21.3 |
6.3 |
长江大桥开发区 |
0 |
0 |
0 |
0 |
— |
— |
二、区域比较
(一)省内比较
2013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总量、速度,占比等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
1.企业数量。2013年末,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374户,占全省(2531户)的14.0%,居第2位。
2.产出总量。2013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252.91亿元,占全省(6863.43亿元)的18.3%,居第2位。
3.增长速度。2013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速度24.3%,高于全省(23.4%)0.9个百分点,居第5位。
4.产业地位。2013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25.6%,高于全省(4.8%)个百分点,居第5位。
(二)与合肥的比较
2013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强于合肥,但企业数、总量和占比弱于合肥。
1.企业数少于合肥。2013年末,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企业数374户,比合肥(538户)少164户;占合肥的比例为69.5%,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新增企业数59户,比合肥(92户)少33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占规模工业比重,我市为20.4%,比合肥(23.1%)低2.7个百分点,但差距比上年缩小1.2个百分点。
2.总量差距继续扩大。2013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252.91亿元,比合肥(2006.81亿元)少753.90亿元,是其总量的62.4%;与上年相比,差距扩大126.7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我市为25.6%,比合肥(26.4%)低0.8个百分点,但差距比上年缩小0.2个百分点。(参见下表)
2013年两市战略性新兴总量和速度指标对比
地区 |
规模企业数 (户) |
总产值 |
总产值占比 | ||
实绩 |
增长 |
实绩 |
增长 (百分点) | ||
合肥 |
538 |
2006.82 |
21.7 |
26.4 |
1.8 |
芜湖 |
374 |
1252.92 |
24.3 |
25.6 |
2.0 |
两市差距 |
-164 |
-753.90 |
2.6 |
-0.8 |
0.2 |
3.发展速度快于合肥。2013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24.3%,快于合肥(21.7%)2.6个百分点;而2012年快于合肥18.8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我市新兴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从数量规模上有明显的增加和扩大,对工业的拉动也日趋明显;但我市新兴产业存在与合肥发展差距扩大、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成本上升和民营新兴企业研发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
(一)一是产业发展与合肥存在明显差距,且呈扩大趋势。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总量、产值占比等指标来看,虽然我市相较于省内其他非省会城市优势明显、总量稳居全省第二,但仅为合肥的六成左右,且占比比合肥低0.8个百分点。
(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2013年,新兴产业专利在省内转化量为620件,比上年下降31.9%,仅相当于企业本年专利申请量的28.9%。户均发明专利申请量1.87件,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4%。
(三)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经营难度加大。2013年,新兴产业企业的营业成本比上年增长16.4%,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在需求不足、成本上升双重压力下,企业利润率有所降低,企业销售利润率由2009-2012年期间7.9%的平均水平下降到2013年的6.7%,企业户均利润额下降了1.2%。
(四)民营新兴产业企业研发能力有待加强。2013年,我市民营新兴产业企业336户,其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108家,占32.1%,比非民营高技术企业低12.5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为1.52%,比非民营高技术企业低0.17个百分点;每百户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279件,仅为非民营高技术企业的39.9%。平均每户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23人,仅及非民营企业的33.2%,其中每户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0人,仅及非民营企业的25.8%。
四、相关建议
(一)坚定不移打造具有芜湖特色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加快机器人产业园、航空产业园和国家级循环经济再制造生态示范园区等集聚区的建设。通过特色集聚区的打造,寻求与传统产业的差异化发展,从而提高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量、产值占比,缩小与省会城市的差距。
(二)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动研发团队与产业园区企业的对接工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对企业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工作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对企业研究开发的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生的各种费用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制定风险投资政策。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发展创业基金,解决转化资金不足问题;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档次,鼓励参与标准制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
(三)建立有效的成本管控制度。面对企业原材料、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企业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强烈的成本意识和有效的成本管控制度,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企业应从生产的业务流程到管理体系,如消除浪费,建立成本预算制、加强供应链的管理、优化人力资源、加强研发功能等环节入手,全面把握成本控制的关键点,建立有效的企业成本管控制度。
(四)创新是民营新兴产业企业突围的关键。民营企业研发能力不强,是滞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创新体制是民营企业在“大浪淘沙“中成功突围的关键。一是要通过创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企业效益;二是快速、精准引进创新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2013年,民营新兴产业企业户均科技活动人员23人,低于新兴产业平均水平(25人)。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民营新产业企业人才的引进,切实落实各项人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