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十二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芜湖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于芜湖来说是更加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芜湖致力打造的"三个高端化"中,产业高端化是人才高端化的平台和载体,是城市品质高端化的核心和动力,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把握产业发展新动向、新机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实现芜湖“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十二五”期间,芜湖人均GDP已超过万美元,表明当前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正加速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应加快由工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生产为主向消费为主、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的步伐,因此加速芜湖产业结构转型势在必行。本文从芜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角度入手,结合2010-2015年五年数据,分析产业结构的现状,剖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探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途径,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和建议,力求为芜湖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打造芜湖经济升级版提供参考。
一、我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十二五”期间我市三次产业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市三次产业发展良好,总体呈现“一产保持平稳,二产稳中有进,三产稳定增长”的态势。
第一产业平稳发展。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 90.97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120.02亿元。“十二五”期间,按可比价计算,年平均增长4.4%。
第二产业稳中有进。我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 851.26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1405.43亿元。“十二五”期间,按可比价计算,年平均增长14.0%。其中,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760.99亿元增加到1272.96亿元,年平均增长14.7%。
第三产业稳定增长。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 398.90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931.87亿元。“十二五”期间,按可比价计算,年平均增长10.8%。
(二)产业结构变化及特点。
“十二五”以来,芜湖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产业、新业态在分化中孕育和成长,通过竞争逐步具有比较优势,日益成为全市新经济增长点和打造芜湖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力量。三次产业结构比重逐渐改善,经济转型初见成效。
1.产业结构日益高度化,三次产业比重趋于合理。
2015年,我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4.9:57.2:37.9,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8.2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我市第一产业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产业内部结构逐步改善。种植业比重逐渐下降,林、牧、渔业比重稳步提高。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趋于合理。一直以来,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第二产业在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结构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比重一度保持60%以上,随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以及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市第二产业比重从“十二五”初期的63.5%到“十二五”末期的57.2%,下降6.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GDP比重由59.4%下降至51.8%,下降7.6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升,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9%,比2010年提高8.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保持稳步提高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2015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6%,比2010年(23.6%)提高11个百分点。
2.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坚持走转型发展的道路,工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布局更加合理。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41.84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5.6%(按同口径可比价计算)。
轻重工业同步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轻重工业基本保持相对稳定比例。2015年,规模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为1053.79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6.2%,较2010年下降0.3个百分点。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29.48亿元,占规模工业的23.8%,较2010年上升0.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随着民间投入的加大,民营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经济活动显著增强。2015年,民间投资2135.47亿元,是2010年的三倍,年均增长24.5%,增速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3.6个百分点。2015年,民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22.78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70.9%;对规模工业的增长增长贡献率87.9%。在民营工业的带动下,2015年全市民营经济总量达到1589.41 亿元,占GDP比重64.7 %,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5 %。
四大支柱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在“工业强市”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市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和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规模增加值从2010年的518.1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74.44亿元,年均增长15.9%,对规模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保持在80%以上。其中汽车产业年均增长11.1%;材料产业年均增长19.9%;电子电器产业年均增长16.4%;电线电缆产业年均增长10.9%。2015年末,四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066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3.8 %。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异军突出,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2015年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企业391户,比2010年净增211户;全年实现产值1371.15亿元,是2010年的3.3倍,年均增长32.4%,增速超过全市规模工业平均水平15.0个百分点;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23.3%,比2010年提高7.7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以奇瑞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287.85 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32.8亿元,年均增长14.0%;占GDP比重由21.5%提升到29.8%,提高了8.3个百分点。2015年我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已经达到53.2%,在长三角26个城市中排第2位。
3.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以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5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86.54亿元,是2010年的2.6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5.1%,快于同期服务业增速4.3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明显提升,由2010年的52.9%提高到2015年的62.9%,5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上升。2015年,全市以批发业、物流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26.69亿元,是2010年2.5的倍,年均增长12.7%。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为56.5%,较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
金融业规模扩大。2015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36.02亿元,是2010年的3.9倍,年均增长11.9%。201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48.7亿元,比2010年增长82.1%,年均增长12.7%;贷款余额2491.6亿元,比2010年增长118.4%,年均增长16.9%。
二、芜湖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末,我市经济总量不足3000亿,第三产业占比仅为37.9%,在全省16个市中仅排第9位,比重低于全国12.6、低于全省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34.6%,低于工业增长贡献率24.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为42.5%,不足50%,占比28.7%,不足30%;经济外向度为18%,出口外向度14.6%,对外贸易总量较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与长三角城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一)经济总量规模不够大。虽然我市经济总量在省内居第2位,与长三角地区发达城市差距虽然在缩小,但是体量上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从18个长三角城市(不含安徽省8个城市)来看,除了舟山、湖州外,我市GDP总量小于其他城市,差距在千亿元以上。
2010-2015年长三角城市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城市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上海市 |
17166 |
19196 |
20182 |
21818 |
23568 |
25123 |
南京市 |
5010 |
6146 |
7202 |
8012 |
8821 |
9721 |
无锡市 |
5793 |
6880 |
7568 |
8070 |
8205 |
8518 |
常州市 |
3045 |
3581 |
3970 |
4450 |
4902 |
5273 |
苏州市 |
9229 |
10717 |
12012 |
13016 |
13761 |
14504 |
南通市 |
3466 |
4080 |
4559 |
5150 |
5653 |
6148 |
盐城市 |
2333 |
2771 |
3120 |
3476 |
3836 |
4213 |
扬州市 |
2229 |
2630 |
2933 |
3252 |
3698 |
4017 |
镇江市 |
1988 |
2311 |
2630 |
2927 |
3252 |
3502 |
泰州市 |
2049 |
2423 |
2702 |
3007 |
3371 |
3688 |
杭州市 |
5966 |
7037 |
7834 |
8399 |
9206 |
10050 |
宁波市 |
5181 |
6075 |
6601 |
7165 |
7610 |
8004 |
嘉兴市 |
2315 |
2704 |
2914 |
3163 |
3353 |
3518 |
湖州市 |
1302 |
1520 |
1664 |
1813 |
1956 |
2084 |
绍兴市 |
2800 |
3336 |
3660 |
3987 |
4266 |
4466 |
金华市 |
2115 |
2464 |
2721 |
2974 |
3208 |
3402 |
舟山市 |
645 |
774 |
855 |
934 |
1015 |
1093 |
台州市 |
2433 |
2766 |
2921 |
3169 |
3387 |
3554 |
合肥市 |
2702 |
3637 |
4164 |
4684 |
5181 |
5660 |
芜湖市 |
1341 |
1658 |
1874 |
2101 |
2310 |
2457 |
马鞍山市 |
949 |
1144 |
1234 |
1293 |
1333 |
1365 |
铜陵市 |
467 |
579 |
621 |
681 |
716 |
721 |
安庆市 |
989 |
1216 |
1360 |
1418 |
1544 |
1417 |
滁州市 |
696 |
850 |
971 |
1112 |
1214 |
1306 |
池州市 |
301 |
372 |
417 |
473 |
517 |
545 |
宣城市 |
526 |
671 |
758 |
849 |
918 |
972 |
从省内地市来看,芜湖与合肥GDP总量差距也在逐渐扩大。2010年芜湖与合肥GDP相差1361亿元,相当于合肥GDP总量的49.6%;到2015年芜湖与合肥GDP差距扩大到3203亿元,相当于合肥总量43.4%,占比下降6.2个百分点。
从全国相对发达省份的副中心城市看,芜湖与这些城市的差距更大。深圳、苏州、青岛、宁波、唐山、泉州6个城市在该省所处的地位与芜湖在安徽的地位相近,但6个城市2015年GDP总量均超6000亿元。其中总量最小的唐山市,2015年GDP总量6103.1亿元,芜湖仅占其40%。从占全省的份额看,深圳GDP总量占广东省的24%,苏州GDP总量占江苏省的20.7%,宁波GDP总量占浙江省的18.7%,唐山GDP总量占河北省的20.5%,泉州GDP总量占福建省的23.6%;相对低一点的青岛占比14.8%,也高出芜湖3.6个百分点。
2015年全国部分副中心城市GDP总量及占全省比重
省份 |
2015年GDP |
城市 |
2015年GDP |
占全省比重 |
广东省 |
72812.56 |
深圳市 |
17503 |
24.0 |
江苏省 |
70116.4 |
苏州市 |
14504.1 |
20.7 |
山东省 |
63002.3 |
青岛市 |
9300.1 |
14.8 |
浙江省 |
42886 |
宁波市 |
8011.5 |
18.7 |
河北省 |
29806.1 |
唐山市 |
6103.1 |
20.5 |
福建省 |
25979.82 |
泉州市 |
6137.7 |
23.6 |
安徽省 |
22005.6 |
芜湖市 |
2457.3 |
11.2 |
(二)工业产业层次水平不够高。“十二五”以来,我市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一定优化,但是产业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企业大都停留在制造加工阶段,发展速度也不够快。201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7%,速度比合肥(11.3%)慢2.6个百分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0.6%,比重低于合肥(53.6%)3个百分点。2015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2%增速低于合肥(20.5%)2.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23.3%,低于合肥6.7个百分点。企业研发投入也明显不足。2015年,芜湖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8%,较合肥3.1%低0.3个百分点,芜湖的创新能力提升缺少中央科研机构的支撑,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也比较少,与芜湖科技创新能力不相符。
(三)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相继超过50%。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超过70%,我国的北京达到70%,上海超过60%;全国平均水平也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2015年达到50.5%。相比之下,我市服务业占比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
1.与全国、全省发展水平的差距。从服务业占GDP比重看,2015年,我市服务业占GDP比重37.9%,这一指标全国、全省分别为50.5%和39.1%,我市分别低于全国、全省水平12.6和1.2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全省比重分别为44.1%、33.9%,我市为29.7%,我市与全国、全省的差距虽然有所减小,但是总体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从投资看,2015年,我市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46.1%,全国、全省分别为56.6%、52.2%,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后劲也略显不足。但在发展速度上,我市还具有一定的优势。 2010-2015年,全国服务业年均增长8.4%,全省10.6%,我市10.8%,我市高于全国、全省2.4和0.2个百分点。
2015年我市服务业相关指标与全国、全省比较
指 标 |
单位 |
全市 |
全省 |
全国 |
服务业增加值 |
亿元 |
931.9 |
8602.1 |
341567 |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 |
% |
12.0 |
10.8 |
8.3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37.9 |
39.1 |
50.5 |
服务业投资占比 |
亿元 |
46.1 |
52.2 |
56.6 |
2.与长三角城市的差距。2015年,从服务业增加值的规模看,长三角主要城市大多超过1000亿元以上,居前三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17023亿元)、苏州(7243亿元)、杭州(5853亿元),与我市经济总量相近的湖州、镇江、泰州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40.6亿元、1642.63亿元、1657.93亿元,我市与湖州最为接近,占其99.1%,但只有泰州的56.2%、镇江的56.7%。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长三角各主要城市均在40%以上,上海、杭州、南京居前三位,分别达到67.8%、58.2%和57.3%;最低的嘉兴为43.4%,我市仅为37.9%,差距较大。从发展速度看,长三角主要城市不仅服务业发展质量高,体量大,发展速度也较为强劲,其中发展最快的南京市、杭州市5年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1.6%和11.3%。与之相比,我市同样存在较大差距。
2015年我市服务业相关指标与长三角城市比较
地区 |
服务业 增加值 (亿元) |
服务业增加值 占GDP比重 (%) |
服务业 增加值增速 (%) |
|
杭 州 |
5853.25 |
58.2 |
14.6 |
|
宁 波 |
3620.71 |
45.2 |
12.5 |
|
温 州 |
2395.07 |
51.8 |
9.9 |
|
嘉 兴 |
1528.04 |
43.4 |
9.6 |
|
湖 州 |
940.60 |
45.1 |
11.9 |
|
绍 兴 |
2014.15 |
45.1 |
9.2 |
|
舟 山 |
532.21 |
48.7 |
8.5 |
|
台 州 |
1756.45 |
49.4 |
10.1 |
|
南 京 |
5572.27 |
57.3 |
11.3 |
|
无 锡 |
4183.11 |
49.1 |
9.6 |
|
常 州 |
2610.44 |
49.5 |
10.5 |
|
苏 州 |
7243.24 |
49.9 |
9.2 |
|
南 通 |
2815.97 |
45.8 |
10.5 |
|
扬 州 |
1762.94 |
43.9 |
10.8 |
|
镇 江 |
1642.63 |
46.9 |
10.2 |
|
泰 州 |
1657.93 |
45.0 |
11.2 |
|
上 海 |
17022.63 |
67.8 |
10.6 |
|
芜 湖 |
931.87 |
37.9 |
12.0 |
3.与省内部分城市的差距。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2015年,省内有一半城市占比超38%,黄山、合肥、池州居前三位,分别达到49.7%、42.7%和40.9%,我市低于合肥4.8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增加值的规模看,我市虽仅次于合肥市(2419.6亿元),与合肥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但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11-2015我市服务业总量分别为合肥的32.2%、32.0%、34.2%、34.6%和38.5%。
2015年全省各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占比情况
城 市 |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
服务业增加值 |
服务业增加值 增速 |
全 省 |
8602.10 |
39.1 |
10.8 |
合肥市 |
2419.57 |
42.7 |
11.2 |
芜湖市 |
931.87 |
37.9 |
12.0 |
马鞍山市 |
512.20 |
37.5 |
10.1 |
安庆市 |
545.70 |
38.5 |
10.7 |
淮南市 |
356.20 |
39.5 |
7.8 |
淮北市 |
259.50 |
34.1 |
8.8 |
铜陵市 |
301.40 |
33.1 |
11.7 |
滁州市 |
427.20 |
32.7 |
11.9 |
六安市 |
367.70 |
36.2 |
10.0 |
蚌埠市 |
463.50 |
37.0 |
12.7 |
宣城市 |
376.80 |
38.8 |
10.8 |
宿州市 |
498.70 |
40.4 |
12.2 |
阜阳市 |
464.80 |
36.7 |
11.3 |
亳州市 |
377.38 |
40.0 |
10.5 |
黄山市 |
264.00 |
49.7 |
8.3 |
池州市 |
222.84 |
40.9 |
8.4 |
三、对芜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建议
“十三五”是芜湖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培育和壮大新经济增长点,对于引领芜湖市经济步入持续健康发展轨道,打造芜湖经济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芜湖目前的发展阶段看,服务业正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服务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投入产出期比工业长得多,市场的形成更加依赖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用抓工业的理念和方法抓服务业发展必然会遇到种种困扰。因此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加快形成以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一是合理规划金融、物流、人力资源、广告传媒、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布局。围绕工业产业布局合理规划,形成集聚效应,在服务本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扩大服务辐射范围,形成区域服务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美誉度,形成对服务业总部和大企业招商的综合竞争力。浙江、江苏均拥有较多超大型服务业企业,除了相关政策支持外,高大尚、白富美的城市品质是吸引服务业大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芜湖正致力打造“精致繁华”的城市气质,必须把提升城市品质与招商引资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有可能把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而大量人才和中高端消费群体的集聚,正是服务业大企业入驻最关注和看中的。要重视发展楼宇经济,楼宇经济是总部经济和服务业大企业入驻的重要载体。
三是以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抓手,促进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提升。芜湖市有靠近黄山、九华山的区位优势,有方特系列公园和半城山半城水的旅游资源,高起点谋划、大手笔布局打造城市旅游,对带动商贸、住宿、客运出租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快实现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芜湖市经过多年的培育,四大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集聚水平,在未来发展中可以引入外部战略投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龙头企业股改,推进企业上市,通过提升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同时可以对四大支柱产业做进一步的产业细分,在特色、集聚上寻求新的突破。
一是加快新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注重以龙头企业或主导产品为核心,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抢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是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挖掘传统产业中的新经济增长点。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是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要促进我市传统产业由主要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努力构建芜湖传统产业竞争发展新优势。
三是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发展特色小镇经济。进一步明晰县域产业发展功能定位,按照各县区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细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园区区域,制定配套的招商引资政策,集中市、县区两级招商力量科学分配招商资源,形成各招商载体主动将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引入对应基地和园区的工作机制,提高产业集聚效率。
借鉴杭州、嘉兴“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在全省率先谋划,选择若干有产业基础的乡镇或城区,积极争取省级在土地、资金上的支持,先行先试,稳步推进。特色小镇既可以设在市区内,也可以依托乡镇传统特色产业设在乡镇工业区或者某行政村里,且面积一般不超过3平方公里,体现“小而精”的特色。
(三)扶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前布局新经济增长点。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下,传统依靠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与之相比,新兴产业却孕育着大量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成为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劲增长极。在智能装备发展方面,芜湖目前的机器人产业园、航空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芜湖在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等产业都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要抢占先机,加大投入力度,集聚创新人才,尽快将这些新产业培育成我市未来的支柱产业,从而成为芜湖经济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