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打造城市和产业两个升级版,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城市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芜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五年,
注:文中以2011年为对比基期,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速为“2012—2016”五年的年均增速。
是多领域矛盾叠加凸显的五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始终牢牢把握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以“四新一资”为抓手,以项目为引领,推动全市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2016年GDP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提前四年完成“十八大”提出的经济总量翻番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国到2020年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从全国、全省目标实现情况看,2016年,全国实现了80.2%,全省实现了95.1%,芜湖实现了101.3%。
到2020年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实现进度
|
GDP(亿元) |
||
全国 |
安徽 |
芜湖 |
|
2016年 |
744127.2 |
24117.9 |
2699.4 |
2010年 |
413030.3 |
12359.3 |
1341.1 |
2016年比2010年现价增长(%) |
80.2 |
95.1 |
101.3 |
经济总量占比上升,全省经济中心地位更加稳固。2016年,全市实现GDP2699.4亿元,继续保持全省经济总量第二的位置,以占全省4.3%的土地、5.5%的人口,创造了全省11.2%的GDP,GDP占全省的比重比2011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从全省16个市发展进程看,芜湖是非省会城市中唯一跨入GDP2000亿元的城市;2016年,芜湖市GDP是省内总量排第三位城市GDP的1.76倍,与2011年省内GDP排第三位城市相比,领先优势扩大了31.4个百分点。
“往东看,向东比”,在区域竞争中彰显芜湖实力。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芜湖市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实现新的突破。2016年,全市GDP在全国284个同类城市中(不含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下同)中排第52位,比2011年上升了6位;其中,在76个中部城市中排第8位,在22个长三角城市中排第14位,在19个沿江城市中排第10位。
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领跑皖江勇当发展排头兵
五年来,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区划调整后跨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芜湖市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理念,突破改革瓶颈,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处于全省前列。2012-2016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1.3%,比全国、全省高4.0和1.5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排全省第1 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9%,比全国、全省高4.9和1.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3%,比全国、全省高2.7和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比全国、全省高1.8和0.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0%,比全国、全省高3.0和1.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6%,比全国、全省高8.4和1.4个百分点。
2012-2016年芜湖与全国全省主要指标年均增速
指 标 |
芜湖 (%) |
安徽 (%) |
全国 (%) |
生产总值 |
11.3 |
9.8 |
7.3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12.9 |
11.7 |
8 |
固定资产投资 |
17.3 |
17.1 |
14.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14.0 |
13.6 |
12.2 |
财政收入 |
12.0 |
10.7 |
9.0 |
进出口总额 |
8.6 |
7.2 |
0.2 |
在长三角、沿江城市和中部城市群中保持领先的增长优势。2016年,全市GDP增速在全国284个同类城市中(不含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下同)中排第22位,其中,在76个中部城市中排第1位,在22个长三角城市中排第2位,在19个沿江城市中排第1位。
三、人均GDP越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
2016年,芜湖市人均GDP7.37万元, 折合1.11万美元,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1.97和3.46万元,按世界银行标准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
与2011年相比,芜湖市人均GDP五年增长58.1%,分别比全国、全省多增长9.8和5.7个百分点。从省内城市比较看,2016年芜湖市人均GDP在16个市中仅次于合肥排第二位,与2011年相比上升了2位。
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发展理念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五年来,芜湖市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调结构、转方式中,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发展新格局逐步呈现。
工业在转型升级中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201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8%,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1.7%。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2076户,比2011年净增594户;实现增加值1478.59亿元,2012-2016年均增长12.9%。规模工业中,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和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继续做大做强,2016年实现增加值1005.87亿元,占规模工业总量的68%,2012-2016年均增长13.5%;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16年实现增加值373.14亿元和 815.82亿元,年均增长23.2%和13.7%,机器人、新型显示、新能源、新材料、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高耗能产业占比逐步下降, 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首次下降,比上年下降0.5%,增加值占比由19.9%下降到19.0%。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快提升。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9.5%,与2011年相比提高了11.8个百分点;2012-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2%,高于GDP年均增速0.9个百分点;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5.5%,比2011年提高26.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从主要由工业拉动逐步过渡为工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拉动的格局加速形成。第三产业中,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意、旅游和服务外包五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584.19亿元,增长15.4%。电子商务实现爆发式增长,2014-2016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131.7%,2016年网上销售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达54.2%。
五、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动能
五年来,芜湖市围绕打造产业和城市两个升级版,一方面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一方面抓招商和新兴产业培育,以优化增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持续发展。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012-2016年,芜湖市累计完成基础实施投资1249.23亿元。2016年,全市城市绿化覆盖面积73平方公里,比2011年增长了29.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58%,比2011年提高1.8个百分点;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11年的145.5平方公里扩大到2016年末的172平方公里。京福高铁、宁安城际铁路、芜湖新火车站、无为和南陵高铁站、县域快速通道、市区高架立交等项目相继投入运行,商合杭铁路、长江二桥、芜申运河、城市轨道、芜宣机场、过江隧道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多功能、立体化城市交通网正在加速形成。
产业基础更加完备,产业发展后劲充沛。2012-2016年,全市工业投资由2012年的859.7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568.06亿元,五年累计达5919.03亿元,年均增长16.7%;五年间,以奇瑞汽车、海螺水泥、新兴铸管、信义玻璃、美的和格力空调为代表的支柱产业重点项目,以长信触摸屏模组、东旭光电高端显示为代表的新型显示项目,以埃夫特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项目,以钻石飞机、航瑞发动机为代表的通用航空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
服务业项目投资加快推进。五年间,华强方特水上乐园和未来世界、新华联鸠兹古镇和海洋公园等旅游项目,宝特铁路物流、普洛斯物流、宇培物流、万达物流、顺丰电商产业园等现代物流项目,华强广场、苏宁广场、南翔万商、雨耕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三只松鼠电商产业园等高端商贸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
六、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外向型经济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芜湖市全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努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开放型经济展现新的活力。
进出口规模稳步扩大。五年来,全市进出口总额从2011年的39.65亿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57.09亿美元,年均增长8.6%,其中出口总额由2011年的27.04亿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40.67亿美元,年均增长8.5%。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比达75.1%,奇瑞汽车年出口数量持续位居全国乘用车出口第一。
利用外资质效提升。2016年,全市实际利用用外商直接投资25.11亿美元,2012-2016年累计达97.37亿美元,年均增长19.3%。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有633户外商与港澳台企业在芜直接投资,比2011年增加81户;投资总额85.58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22倍;其中有41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芜投资产业项目。
七、教、科、文、卫竞相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五年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同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以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等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2016年末,全市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6.51万人,比2011年增加2.4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5.23万人,比2011年增加0.7万人。2016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6.6%,比2011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全市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11年,比2011年提高1.59年。
科技创新彰显活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三重一创”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五年来,全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由2011年的12385件和7566件增加到2016年的26680件和10052件。高新技术企业数由2011年309家增加到532家。研发投入不断增加。2016年,我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73.97亿元,位居全省第2位,占GDP的比重由2011年的2.21%提高到2.74%。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围绕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16末,全市拥有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10个,馆藏图书213.89万册,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 99.9%,数字电视用户45.27万户。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立足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16年末,全市拥有乡镇及以上各类卫生机构706个,比2011增加161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9112张,比2011年增加5108张;卫生技术人员20757人,比2011年增加4934人。
八、民生投入持续加大,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居民
五年来,伴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在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的同时民生支出不断增加,在做大产业的同时全社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民生投入不断扩大。2016年,我市财政收入突破500亿,达到512.3亿元,比2011年增长76.1%,年均增长12.0%。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达11.7%,比2011年提高0.8个百分点。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全市民生工程投入由2011年的37.7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99.6亿元,五年累计投入达421.79亿元,年均增长21.4%。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2016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15元,比2011年增长61.2%,年均增长10.0%;收入水平比全省高3159元,年均增速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08元,比2011年增长73.2%,年均增长11.6%;收入水平比全省高5588元,年均增速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2-2016年各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预期目标内。2016年末,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由2011年的132.04万人增加到159.02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由2011年的92.87万人增加到104.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由2011年的31.29万人增加到41.15万人,分别增长20.4%、12.7%和31.5%。
回眸过去五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在党的十八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下,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迈进。展望未来,沿着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指引的方向,芜湖将在勇当皖江崛起排头兵、五大发展领跑者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推进芜湖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