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需求结构升级,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品质、品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需求呈井喷式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抓好农村三产融合,就抓住了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牛鼻子”。为了解芜湖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市统计局走访了相关部门及企业(合作社、村),调查显示:芜湖市农村产业融合涌现出了科技渗透、功能拓展、“互联网+”、产业链延伸、园区集聚等融合模式,在开拓增值空间、提升供给质量、促进供需衔接、提高生产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融合主体规模偏小、融合层次偏低、基础设施不完善、要素瓶颈制约等问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潜力巨大。
一、芜湖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各类融合主体大量涌现,带动农业生产
从数量上看,芜湖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较快,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家庭农场4035个;农民合作社2022个,比2012年增加1156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比2012年增加4家。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对于传统农户拥有更多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带动和辐射作用明显。2016年,以南陵大浦、溜溜果园、同福碗粥为领军的国家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一方面通过产业融合为农村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合同租订”、“利润返还”、“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如同福碗粥公司吸纳周边500余名村民就业,与5.4万户农户订立合同,2016年共收购大米等各类农产品17.9万吨,收购金额达16.1亿元。溜溜果园公司吸纳周边1600余名村民就业,与6万余户农户订立合同,2016年共收购农产品金额达6.5亿元。
(二)科技装备和农业生产渗透融合,提升农产品质量
芜湖不断推动智能装备、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向农业生产各个领域渗透和融合,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高品质产品供给,提升农业供给质量。据农业部门统计,2016年,全市设施农业(蔬菜)总面积15143公顷,较2012年增长51%。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97%和92%,均较2012年提高 7个百分点。新建单体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钢架(蔬菜)大棚14.98万平方米、精养鱼塘标准化项目1000亩、工厂化水产养殖设施35790平方米、工厂化肉牛羊养殖4651平方米、农业机械化工程(谷物烘干服务点)烘干机93台。从调查企业看,芜湖市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当年总投资1200万元,新建成玻璃温室连栋大棚1.83万平方米,2个科技型蔬菜钢架大棚内置风机38台,湿帘面积逾300平方米;棚内喷滴灌系统完善,中心棚高5.3米,实现农作物生产过程智能化和工厂化,种植的樱桃、西瓜,车厘子等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广受好评。
(三)功能延伸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开拓增值空间
芜湖依托农业、农村优势资源,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耕文化、农家生活、农村风情风貌等要素,推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拓农业增值空间,初步形成了“江北山水田园景观”、“江南慢谷文化长廊”、“水上慢城采摘体验”和“山岚碧水生态观光”四条休闲农业旅游带。
截至2016年底,全市拥有美丽乡村147个,占全市乡村总数的22.2%;全市培育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省级示范点16个、市级示范点37个,各级示范点合计拥有从业人员9450余人,辐射带动周边8.63万户农户增收;全市休闲农业企业269家,较2012年增加50家。2016年,大浦新乡村世界、马仁奇峰和丫山花海石林等各类旅游景点共计接待游客量660万人次,较2012年增长71.4%。如芜湖县绿荣山庄是“省级农业休闲示范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级四星级农家乐”,其依托“田园、山水、森林”等资源,主打自然生态、木屋别墅、户外活动和垂钓采摘等农事体验,使山庄成为集农事体验、田园度假、康体养生、户外运动、商务会议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全年累计吸引周边省、市游客9.97万人次。
(四)“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以销促产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随着电商企业加快在农村布局,农业与互联网加快融合,不仅有效促进农业供需对接,也带动了种养、加工、存储、包装、物流、服务等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县级电商中心8个、镇级服务站30个、村级服务点569个,已基本建立起县、镇、村三级全市农村电商基础网络,有力地推动农产品网络销售。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打造网货精品,形成了“溜溜果梅”、“渡江宴”、“李老奶奶”、“溪花小磨麻油”等农产品电商品牌,南陵县优选当地百个农土特产统一冠以“南陵尚品”。2016年,全市46家农业类电子商务销售企业共完成网上销售额65.48亿元,较上年增长37%。其中三只松鼠、溜溜果园、同福碗粥、徽福茶叶、云谷贡粳米、吾悦食品、蘑菇宝贝等网上销售额超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0家。无为县通过引进的“上海蟹状元”、“芜香蟹”等电商,开展“互联网+养蟹”项目,带动水产养殖效果明显。
(五)产业链延伸融合程度加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产业纵向延伸融合,实现农资供应、育种涉农服务等前向融合,精深加工、物流运销等后向融合,有效把控产品品质,延伸扩大高利润链条,增强比较效益和竞争力。2016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35家,实现产值652亿元,比2012年末增加企业数78家,增加实现产值234.7亿元,产值年平均增长9%。如芜湖野树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食用菌种植开始,不断向食用菌加工、销售、电子商务和休闲农业等业务延伸,应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逐步推动芜湖市及周边地区食用菌产业向科研、开发、培训、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发展,基本覆盖食用菌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公司先后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野树林”牌商标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旗下的野树林百菇展示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六)示范园区建设特色鲜明,发展态势良好,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目前全市共有四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1、国家级繁昌食品加工园区2016年实现农产品加工值65亿元,区内溜溜果园集团股份公司和安徽致养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成长较快,芜湖加瑞食品有限公司、芜湖润发酿酒有限公司2016年已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2、省级南陵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园2016年完成农产品加工值71亿元。3、省级无为县无城羽毛羽绒产业园区2016年实现加工产值37.79亿元,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东隆、文翔、万利达、鹏翔、蓝翔)共计实现加工产值26.18亿元。园区立足高标准规划建设,规划总面积2.31平方公里,起步区位于规划区东部,总用地1.44平方公里,已通过评审,组织企业“退城入园”,区内省级龙头企业安徽东隆羽绒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股份制改造,计划于年内上市。4、省级芜湖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016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02.5亿元。2016年9月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金融对接活动中有7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园区木器包装产业规模亚洲第一,区内亿元以上企业数十家,规模经济凸显。
二、芜湖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主体规模普遍偏小,发展依赖领军企业
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主体大多经营规模偏小,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2016年产值不到亿元。由于普遍缺乏资金和技术,造成其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也偏弱。2016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工业类企业扣除双汇食品和溜溜果园影响后,全年实现产值仅比上年增长了7%。在电商行业过分依赖个别明星企业现象尤为明显,三只松鼠约占全市限上零售企业互联网零售额的50%以上,对全市限上互联网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
(二)融合层次偏低,深度开发不足
芜湖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互联网的融合,以网络销售农产品为主,品质较为单一、品牌效应不明显、标准化率不高,与高标准、高品质的电商经营趋势尚有差距,融合程度还有待加强。一是仅坚果(三只松鼠)就占全市电商销售平台全部农产品数量的八成。二是芜湖螃蟹在上市旺季,其味道之鲜美甚至超过“阳澄湖大闸蟹”,却苦于多年来没有注册商标、没有成立公司运作,直到去年才获批“芜湖江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续加强监管确保品质和加大品牌营销推广都大有文章可做。三是拥有“江南第一茶市”美誉的峨桥茶市,“不是茶乡,胜似茶乡”和“买不到的茶叶到峨桥来买,卖不掉的茶叶到峨桥来卖”,曾是当地引以为豪的两句话,目前传统优势正在逐渐消退。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要素瓶颈约束
一方面,农产品受季节和产地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周期性,尤其是生鲜类农产品。因此道路、网络通讯、物流仓储等设施建设及完善尤为重要,反过来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寄送成本高、仓储设施不足等短板又会制约生鲜产品的对外销售。另一方面,要素瓶颈制约。一是专业人才不足。缺乏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面临“招人难、难招人”困难,多数涉农企业由于位置相对偏僻,即使有较高的薪资,也招不到所需的既了解农业又精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农村普遍缺乏能够推动“农产品网上销售”的电商类人才,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50岁以上的老人。二是资金压力大。农村产业融合中,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旅游文化挖掘推广等需要大量资金,且生产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加大了经营主体资金压力;此外,农业经营主体有效抵押物不足等问题也加大了融资难度和成本。
三、关于加大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建议
(一)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对农业实施一体化管理服务水平
积极推广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鼓励有条件地区开展土地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和集体资产确权分股到户,支持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完善财税金融服务机制,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研究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鼓励农民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
(二)政府主导建立农村产业融合的利益协调机制
由政府主导,进一步推广完善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严格合同管理,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民签订保护价合同,并按收购量进行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建立完善农民和经营组织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协会、企业等合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如大米、茶市、江蟹、凤丹等)。鼓励产业链各环节联接的模式创新,推进官产学研多元利益机制,打造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和增值提升战略联盟。鼓励农商互联双向合作,强化“农超对接”。引导新业态发展,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利用互联网+、金融创新建立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双赢创收增收。
(三)大力支持发展多种类型的产业新业态
继续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业态形式,政府、企业、协会、电商平台等多方协力。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结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智能化农业、标准化农业的发展。政府加强质量监管,加快构建农产品电商诚信体系。企业、协会等制定产品标准,利用订单反向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引入历史、文化、民族以及现代元素,对传统农业种养殖方式、村庄生活设施面貌等进行特色化的改造,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农业文化主体公园、农家乐、特色旅游村镇。利用生物技术、农业设施装备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特点,发展现代生物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支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以及工业品下乡等产购销活动中,推广O2O模式和APP的应用。
(四)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增强其实力与活力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引导加强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扶持引导龙头企业拉长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创建、销售等产业链条,从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农产品发展。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融合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培育知名品牌。并在工商登记、土地利用、品牌认证、融资租赁、税费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
(五)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
一是加快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重点做好特色农产品主产区的物流节点建设。二是搭建农村产业融合联席会议或服务平台。如营销推广服务平台,拓展产品交易信息传播渠道,举办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及品牌展示销售活动,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三是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建立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激励机制,引导涉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科技,强化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提升农业科研孵化水平,不断强化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