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芜湖市紧紧围绕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良性互动,从当初的贫穷落后发展成今天的皖江明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芜湖篇章打下坚实基础。
一、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
(一)总量实现跨越
1979-2017年,经济总量的增长大致经历了稳步发展、调整、高速增长、快速增长和转型发展五个阶段。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为7.45亿元起步, 1986年超20亿元、1995年超100亿元、 2006年超500亿、2009年跨过1000亿元、2013年超2000亿元,至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3065.5亿元。
1.1979—1988年,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全市经济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逐步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7.45亿元提升到1988年的28.55亿元,这期间,跨越了10亿元和20亿元两个台阶,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3%。
2.1989—1991年,经济调整阶段。这一时期,正值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攻坚期,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经济总量从1988年的28.55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34.10亿元,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平均下降0.4%。
3.1992—1997年,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这一时期,伴随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总量从1991年的34.10亿元迅速增加到1997年的166.24亿元,并分别在1993年和1995年实现了50亿元和百亿元的跨越,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9.5%,是芜湖经济发展史上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
4.1998—2010年,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这一时期,虽然也遭遇了内需不足、外贸乏力以及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等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侵扰,但国民经济依靠宏观调控和自身努力保持了长时间的稳定增长,经济总量从1997的166.24亿元跃升到2010年的1341.12亿元,连续跨越了500亿元和1000亿元两个台阶,增速连年攀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1%。
5.2011—2017年,经济转型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下的“三期叠加”大环境,经济发展方式开始从过去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经济总量从2010的1341.12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2963.26亿元,跨越了2000亿元台阶,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6%。(参见表一)
改革开放四十年芜湖市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
(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1979-2017年,芜湖经济结构的演变大致经历了波动、稳定、优化和深入优化4个阶段。三次产业比例从1978年的21.5∶54.7∶23.8,逐步优化为2017年的4.2∶56.0∶39.8,40年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7.3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3和16个百分点。尤其是近年来,全市主动适应新常态,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不断深化。
1.1979—1990年,经济结构的波动阶段。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阶段,产业结构波动较大。前期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巨大能量,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后期由于经济发展过热,通货膨胀,大批工业企业被迫关停并转,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78年21.6∶54.7∶23.8变为1985年的21.4∶56.8∶21.8,再改变为1990年的22.2∶46.0∶31.7。
2.1991—2002年,经济结构的稳定阶段。这一时期,各产业发展相对均衡,一产比重震荡下行,二产比重在46%左右上下波动,服务业上下波动上升。三次产业比例从1991年19.4:46.4:34.2变为2001年的15.2:45.0:39.8。
3.2002—2010年,经济结构的优化阶段。这一时期,全市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带动第二产业比重持续提高。三次产业比例从2002年的14.1∶46.3∶39.6优化为2010年的6.8∶63.5∶29.7,一产和三产比重分别下降了7.3和9.9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了17.2个百分点。
4.2011—2017年,经济结构深入优化阶段。这一时期,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工业进一步发展出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材料、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同时淘汰落后了一批产能过剩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现代服务业和电商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二产比重高位回落,从63.5%回落至56%,仍超过一半,对国民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明显;三产比重迅速提高,从29.7%提高到39.8%,在经济增长作用日益显著。
改革开放四十年芜湖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二、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光辉成就
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党中央方针的指引下,在全市人民不断努力下,无论从经济实力、城市建设还是人民生活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一)城市综合实力跨越式发展,城市影响力愈发彰显
改革开放四十年,全市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体量迅速扩大,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
1.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6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342.2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0.9亿元,全部财政收入558.4亿元,分别比改革开放初增长303、7772、248和214倍。
2.人均GDP越过1万美元。1978年,全市人均GDP仅为434元, 1986年超千元、1996年超5千元、2003年超万元、2012年超5万元。2017年,芜湖人均GDP达到83234元,折合12328美元,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高出39.5%和88.3%。
3.全省经济地位不断提升。2017年我市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11.1%,比1978年提高4.6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地市位次也从1978年的第9位跃居到第2位,提高了7位;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部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在非省会城市中稳居 第1位。
4.城市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中部76座非省会城市中,位列第8位;在19座沿江非省会城市中位列第10位;在26个长三角城市中位列第18位。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动能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尤其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全市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调结构、转方式中,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发展新格局逐步呈现。
1.工业在转型升级中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2%,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2.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7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1962户,是2000年的6.5倍。规模工业中,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和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占规模工业总量的69%;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增加值比重再创新高,2017年分别达到的26.6%和56.5%。增速也分别比规模工业增速高6.0和6.2个百分点,机器人、新型显示、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高耗能产业占比逐步下降, 2017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由22.1%下降到20.1%。
2.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较快。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9.8%,创下历史新高;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2.0%,连续两年超过40%。经济增长从主要由工业拉动逐步过渡为工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拉动的格局加速形成。第三产业中,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意、旅游和服务外包五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660.29亿元,增长13.4%。电子商务实现爆发式增长,2014-2017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75%,2017年网上销售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达23.4%。
3.经济活力增强,质量和效益双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全市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主体地位日益突出。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芜湖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在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的同时,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1958.09亿元,比2012年增长1.68倍;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3.9%,比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0%,比2012年提高8.3个百分点。2017年底,全市私营企业总户数达到6.4万户,较2012年增加3.8万户,占全部企业户数90.6%,比重较2012年提高5.2个百分点。
在投资领域,民间投资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2010~2017年,全市民间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20.3%,高于全市投资2.3个百分点,且占全市投资比重2013年以来均稳定在70%以上,是这一时期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1998年的77.6%上升到2017年的210.3%,年平均提高16.6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利润总额从1998年的2.1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93.79亿元,增长了134.8倍,年平均增长27.8%。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558.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28.6倍,其中税收收入458.7亿元,税收收入比重为82.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政府财力的增强对加强社会保障、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类矛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2017年全市财政支出达到463.3亿元。
4.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环境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以来,芜湖的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42.2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7700倍以上。大量资金的投入,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产业基础完备后劲增强。工业投资一直是我市投资重点区域,占比保持在40%以上;2017年工业投资占比达到55.9%。工业投资的持续加大,形成了汽车及相关零部件、新材料、电线电缆、电子电器四大支柱产业,促进了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通用航空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成立,培育了新型显示和光电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高新技术产业。
服务业项目投资加快推进。我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1978年的0.3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359.85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4.0%。2017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0.7%。
城镇基础设施日渐完善。2017年,芜湖市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75 平方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13万公里,公路网密度为
5.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对外贸易呈现新格局 。我市对外贸易随着改革开放快速发展起来。我市进出口从空白起步,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目前已经与世界七大洲多个国家发生外贸往来。2017年进出口总额规模达63.77亿美元,经济外向度达到14.5%。
实际利用外资从1986年的771万美元起步,增加到2017年的26.87亿美元,增长348倍,年平均增长21.5%。2017年底,全市共有725户外商与港澳台企业在芜直接投资,投资总额89亿美元。
6.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改革开放以来,芜湖经济发展硕果累累,人民生活水平也大踏步前进,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
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从1980年的443元提高到2017年的35175元,增长了近80倍。农村居民收入从1978年的的95元提高到2017年的18830元,增长了近200倍。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80年的2.3:1调整到2017年的1.87:1。
居住条件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0年的
消费结构趋优。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61. 6%下降到2017年的33.5%,下降了28.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3.5%下降到2017年的37.8%,下降了25.7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自1993年开始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全市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医保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2017年底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4.5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8.31万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7.16万人,参合率达121.1%。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
7.文、教、卫长足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文教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城市软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着力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17年,全市教育经费支出73.1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5.8%。各类全日制学校由1978年的249所增加到2017年的1049所,其中高等学校由3所增加到10所;在校学生由10.9万人增加到63.38万人,其中高等学校由0.4万人增加到16.67万人。
卫生事业进展喜人。2017年,全市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达到40.19亿元。2017年,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17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2.03万张。医院、卫生院从28所增加到141所,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978年的2.3人增加到2017年的5.6人;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由1.3个增加到5.2个。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2017年,全市有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87%和99.87%。全市文化系统共有公共图书馆10个,馆藏图书232.81万册,博物馆11个。全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5场次;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15场次;文艺团体演出369场次,其中送文化下乡1350场次。
波澜壮阔四十载,昂首奋进新时代。芜湖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推动了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芜湖,屹立于皖江之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市上下戮力同心、开拓创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奋力谱写新时代芜湖经济社会发展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