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城镇化,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及其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服务业及其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和产业持续向城镇集聚。城镇化的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转化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设施)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表现为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十三五”时期,国家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此,芜湖抢抓政策机遇,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产城协同发展为主线,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由此,经过努力,城镇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城镇化发展达到新高度,城镇化建设实现高水平,城镇人口突破250万人,城镇化率超过66%。
一、城镇化发展达到新高度
(一)纵向比较,我市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1.城镇人口突破250万人。“十三五”时期,我市不断增强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城镇常住人口首次突破250万人,由2015年的226.4万人提高到2019年的250.9万人,增加24.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1万人,年均增长2.6%。(参见表1)(注:因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尚未发布,目前,人口及相关指标只有2019年的抽样数据。)
表1:2015-2019年芜湖市城镇化水平指标
年份 |
常住人口 (万人) |
城镇人口 (万人) |
城镇化率 (%) |
2015年 |
365.4 |
226.5 |
62.0 |
2016年 |
367.0 |
233.0 |
63.5 |
2017年 |
369.6 |
240.6 |
65.1 |
2018年 |
374.8 |
245.5 |
65.5 |
2019年 |
377.8 |
250.9 |
66.4 |
2.城镇化率稳步上升。反应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十三五”时期,我市不断推进人口向城镇的集聚,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62.0%逐年提高到2019年的66.4%,提高了4.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3.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十三五”时期,我市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15年末的264平方公里提高到2019年末的294平方公里,增加了30平方公里,增长11.4%,年均增长2.2%。
(二)横向比较,我市城镇化水平稳居全省前列,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1.好于全省全国。“十三五”时期,我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始终保持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2019年,我市城镇化率为66.4%,全省为55.8%,全国为60.0%;与之相比,我市的城镇化率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4个百分点和10.6个百分点。(参见图1)
图1:2015-2019年全市、全省和全国城镇化率(%)
2.省内居于前列。“十三五”时期,我市城镇化率稳居全省第3位。2019年,仅次于合肥(76.3%)、马鞍山(69.1%)9.9和2.7个百分点;与第2位马鞍山的差距逐步缩小,由2015年的相差3.2个百分点逐步缩小到2019年的2.7个百分点。
表2:2015、2019年省内城市城镇化水平指标
地区 |
2015年 |
2019年 |
||
常住人口(万人) |
城镇化率 (%) |
常住人口 (万人) |
城镇化率(%) |
|
全省 |
6143.6 |
50.5 |
6365.9 |
55.8 |
合肥市 |
779.0 |
70.4 |
818.9 |
76.3 |
马鞍山市 |
226.2 |
65.2 |
236.1 |
69.1 |
芜湖市 |
365.4 |
62.0 |
377.8 |
66.4 |
淮北市 |
217.9 |
60.8 |
227.0 |
65.9 |
淮南市 |
343.1 |
60.7 |
349.0 |
65.0 |
蚌埠市 |
329.1 |
52.2 |
341.2 |
58.6 |
铜陵市 |
159.2 |
52.7 |
164.1 |
57.2 |
宣城市 |
259.2 |
50.6 |
266.1 |
56.3 |
池州市 |
143.6 |
51.1 |
148.5 |
54.9 |
滁州市 |
401.7 |
49.0 |
414.7 |
54.5 |
黄山市 |
137.4 |
48.3 |
142.1 |
52.5 |
安庆市 |
458.6 |
45.9 |
472.3 |
50.0 |
六安市 |
474.1 |
42.8 |
487.3 |
47.1 |
阜阳市 |
790.1 |
38.8 |
825.9 |
44.6 |
宿州市 |
554.1 |
38.7 |
570.0 |
44.0 |
亳州市 |
504.7 |
37.0 |
526.3 |
42.2 |
二、城镇化建设实现高水平
(一)城市区域进一步扩大。 “十三五”时期,我市通过行政区划调整,随着原无为二坝、汤沟、白茆三镇划入鸠江,芜湖、繁昌撤县设区,市区区域面积进一步扩大。市区面积由2015年末的1491平方公里扩大到2020年末的2725平方公里,增加了1234平方公里;增长82.8%,年均增长12.8%。
(二)产城一体进一步推进。“十三五”时期,我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 “十二五”的4.9∶57.2∶37.9调整为“十三五”的4.3∶47.6∶48.1,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从而促使产业在城镇进一步集聚,促进了更多的人口来到城镇就业、生活,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产城一体协同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参见图2)
图2:2015-2020年全市三产产业结构(%)
(三)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1.水电气供给充裕。“十三五”时期,我市城镇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水、电、气等基本生活资料得到充分保障,城市燃气普及率保持在100%。2020年,全市城市供水总量29912万立方米,比2015年增长62.9%,年均增长10.3%;城镇居民生活用电10.8亿千瓦时,增长52.1%,年均增长8.8%;天然气供气总量49534万立方米,增长52.1%,年均增长8.7%。
2.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十三五”时期,我市城市规划和建设把优化人居环境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作为中心目标,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水环境治理,实施长江沿线、青弋江沿线和雕塑公园、神山公园等城市重要区域提升工程,努力提高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芜湖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72个,改造面积1239.6万平方米,惠民13.15万户;完成74条黑臭水体整治,城市水环境稳步趋好。2019年末,城市绿化覆盖面积82平方公里,比2015年末增长23.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1%,提高4.7个百分点;公园绿地面积20.9平方公里,增长2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77平方米,增加0.43平方米;公园个数24个,增加2个;5A级景区实现零的突破。
3.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十三五”时期,我市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统一运营管理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跨跃式发展。2020年末,城市实有出租车5401辆,比2015年末增加1701辆,增长46.0%;实有公交营运车辆2001辆,比2015年末增加606辆,增长43.4%。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突飞猛进,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网约车、滴滴快车、共享单车等新的出行方式不断涌现。芜合高速全面拓宽为双向八车道,芜湖长江三桥正式通车,商合杭高铁已开通运营;历经两年多,芜湖宣州机场工程基本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项目建设迎来黄金发展期,群众出行得以更加便捷。
4.收入住房较快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市城镇居民收入和住房得到较快提升。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588元,比2015年增加14822元,增长49.8%,年均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0.7平方米,比2015年增加6.1平方米,增长17.6%,年均增长3.3%。
5.教育水平持续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市着重抓好两头(高等教育和学期教育),增强中间力量(中等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末,我市普通高等学校10所,比2015年增加2所;专任教师7440人,在校学生19.21万人,较2015年分别增长11.0%、17.9%。普通中学82所,专任教师4553人,在校学生5.4万人;普通小学122所,专任教师4822人,在校学生8.2万人;幼儿园278所,专任教师3949人,在校学生4.9万人,分别增长31.8%、56.7%和25.6%。
6.卫生体系趋于健全。“十三五”时期,我市适应人口老龄化、健康消费增加等需求,大力推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组建现代健康医疗服务机构,推动现代医疗服务业向现代健康服务业发展。2020年末,城市卫生机构679个,比2015年末增加156个,增长29.8%;卫生机构床位数16616张,比2015年末增加2714张,增长19.5%;医生6917人,比2015年末增加1811人,增长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