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芜湖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工业强市、三产兴市、创业富民、统筹城乡和东向发展“六大战略”,继续稳增长,加力调结构,积极优环境,着力保民生,保持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2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722.62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336.80亿元,增长12.4%。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8306元,比上年增长19.7%,按年末汇率折算为7294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4.6∶62.7∶32.7调整为4.4∶65.2∶30.4。
财政收支。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00.69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4.84亿元,增长36.6%。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11.12亿元,增长18.3%;营业税27.56亿元,增长32.0%;企业所得税7.99亿元,增长54.3%;城市维护建设税6.40亿元,增长36.0%;契税10.28亿元,增长126.8%。全年完成财政支出144.43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7.49亿元,增长19.6%;教育支出16.45亿元,增长21.4%;医疗卫生支出10.03亿元,增长55.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1.68亿元,增长102.6%;环境保护支出4.48亿元,增长68.0%。投入36.8亿元,实施了38项民生工程。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0.10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其中,城镇投资1206.80亿元,增长37.1%。全年新增固定资产590.92亿元。本年项目建成投产率63.7%,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8.4%。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3.49亿元,比上年增长51.8%;第二产业投资669.64亿元,增长44.3%,其中工业投资662.84亿元,增长43.5%;第三产业投资536.97亿元,增长25.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91.16亿元,增长40.7%。全年销售商品房320.22万平方米,增长11.9%;商品房销售额166.40亿元,增长51.0%。
市场价格。201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3.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7.9%。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7%。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7.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6.8%。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6.33万千瓦,农用拖拉机3.14万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7.63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8.71千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8万吨,农村用电量6.0亿千瓦小时。截止2010年末,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惠及48.24万农村居民,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98.7%。新建改建农村公路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45.12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41.24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2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415.32亿元、增长24.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147.05亿元、增长36.9%。轻工业增加值186.91亿元,增长29.5%;重工业增加值454.33亿元,增长23.3%。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7%。
规模以上工业部分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服装15888万件,增长40.9%;塑料制品67.73万吨,增长5.9%;水泥1227.87万吨,增长9.6%;铸铁管41.25万吨,增长8.9%;钢材203.09万吨,增长23.9%;铜材23.29万吨,增长7.6%;汽车69.19万辆,增长36.1%;船舶66.68万载重吨,增长63.2%;空调711.84万台,增长57.3%;汽车仪表337.20万台,增长26.9%(参见附表)。
工业效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3.03亿元,比上年增长44.8%;实现利润总额113.24亿元,利税总额198.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4%和32.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64.82%,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为历史最好水平。
重点项目建设。三安光电、德豪润达光电、集瑞联合重工和玉柴联合动力、美的洗涤电器和厨卫电器等项目一期建成投产。恒安纸业、双汇食品等项目开工建设。宁安城际铁路、合福客运专线、芜申运河、芜雁高速公路工程全面推进。长江中路南段高架桥、神山路跨扁担河桥、袁泽桥西幅桥和北京中路拓宽改造等工程建成通车,205国道等道路路面改善工程完工。
建筑业。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64家,完成总产值250.86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实现利税15.50亿元,增长25.2%。本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29.4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84.
四、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
招商引资。当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3家,合同利用外资3.34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20亿美元,增长21.6%。实际利用内资1102.03亿元,增长64.1%,其中省外资金917.92亿元,增长59.5%。8个央企合作项目已开工。双汇食品、德尔电器、南翔万商等项目成功落户。神剑股份、长信科技成功上市,芜湖港成功重组;市建投公司、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投公司共发行企业债券30亿元,海螺、奇瑞共发行中期票据68亿元,全市在资本市场筹资超过170亿元。
园区建设。全年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8.1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2.02亿元;实际利用内资518.5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71亿美元;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39.98亿元,比上年增长43.8%。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9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9.79亿元;实际利用内资157.4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72亿美元;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20.20亿元,比上年增长36.2%。
五、贸易和旅游
市场消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分区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1.51亿元,增长19.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5.93亿元,增长19.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52.78亿元,增长19.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4.67亿元,增长18.3%。
对外贸易。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6.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7%。其中,进口总额9.41亿美元,增长76.4%;出口总额16.69亿美元,增长86.5%。从出口产品类别看,机电产品出口额13.0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7.9%。从产品出口地区看,对欧洲出口3.5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1.2%;对亚洲出口5.8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5.2%。
旅游。全年接待国内外各类游客800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游客790.6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6亿元,其中旅游创汇收入2755.33万美元。年末共有旅行社50家;星级宾馆29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15家;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21处,其中
六、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1.93亿元,比上年增长8.5%。
交通运输。全年公路客运量9322万人,比上年增长16.5%;公路货运量9035万吨,增长18.3%。铁路客运量437.95万人,增长12.1%;铁路货运量121.58万吨,增长8.1%。水路货运量7441万吨,比上年增长31.3%。港口货物吞吐量6609.44万吨,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39.28万吨,增长26.6%;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4.28万标准箱。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3.43万辆,比上年增长34.6%,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9.31万辆,增长47.1%。年末民用船舶3612艘。全市公路里程
邮电业。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4.07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05亿元,增长29.7%;电信业务总量42.02亿元,增长27.3%。本地固定电话用户65.23万户,减少0.77万户;移动电话166.60万户,新增35.06万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8.36万户,其中宽带用户25.23万户。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业。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13.17亿元,比年初增加259.48亿元。其中,企业单位存款487.33亿元,比年初增加106.7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83.78亿元,比年初增加76.70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033.45亿元,比年初增加228.6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75.68亿元,比年初增加85.84亿元;中长期贷款635.07亿元,比年初增加202.84亿元。年末外汇存款余额37915万美元,比年初增加11804万美元;外汇贷款余额26857万美元,比年初增加19441万美元。引进了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江阴农商行等域外金融机构。
保险业。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人身险15.20亿元,增长6.9%;财产险8.18亿元,增长40.1%。赔款及给付支出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人身险1.51亿元,下降13.2%;财产险4.35亿元,增长26.2%。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年末,拥有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3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65家,其中当年新认定68家;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47个,其中当年新认定111个。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5项,其中省级及以上87项;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7项。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24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61项。获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5项。专利申请量7720件,其中发明专利1391件;专利授权3884件。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著名商标38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65个。“精诚”、“奔牛”、“同福”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奇瑞建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汽车试验技术中心和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华东光电研究所特种显示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建设。中天印染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
教育。年末,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0所,专任教师0.60万人,在校学生12.83万人,招生3.75万人,毕业生3.32万人;普通中学123所,专任教师0.76万人,在校学生12.3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0所,在校学生3.13万人;小学205所,专任教师0.67万人,在校学生11.84万人;幼儿园354所,在园儿童4.4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市一中新校区、安徽中加学校即将完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4个,馆藏图书62.2万册,其中市区藏书40.5万册;档案馆11个,向社会开放档案数5.69万卷。市级广播电台1座,市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3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9.38%。市区有线电视用户17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0.39万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省级名录13项。全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2场次;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31场次;文艺团体演出2148场次,其中送文化下乡320场次;创作剧目获省级及以上表彰奖励27个。承办了中央电视台“芜湖月?中华情”中秋晚会。徽商博物馆建成开馆。《芜湖日报》、《大江晚报》全年总印数3491.9万份,其中《芜湖日报》总印数753.9万份,《大江晚报》总印数2738万份。
卫生。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60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94个,疾病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2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83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9994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246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生5024人,注册护士5140人。弋矶山医院、市二院、市四院门诊住院楼投入使用,新增病床1525张。市中医院门诊、医技、住院楼主体封顶。实施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开展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组建了市三大医疗集团。
体育。2010年,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我市运动员共获得奖牌205枚,其中金牌94枚。向省级及以上专业队和体育院校输送运动员58人。举办市级全民健身活动30次,参加活动人员达10万人次。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1.14亿元。我市运动健儿获得广州亚运会2块金牌1块铜牌。我市运动员在安徽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获得总分3799分,其中金牌90枚、银牌46枚、铜牌56枚,实现金牌数和总分历史双突破,总分位居全省第二。承办了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教育总决赛、首届全国大学生空手道锦标赛。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年末,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35平方公里。全市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
环境保护。年末,拥有国家三级及以上环境监测站4个,其中二级站1个。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优良的天数为357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9%。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Ⅱ类标准。长江和青弋江干流芜湖段水质分别以Ⅱ类和Ⅲ类水质为主。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42%,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9.51%,烟尘排放达标率99.41%。建成了朱家桥二期、城南一期和南陵县污水处理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4万吨。我市成为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在2009年度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全省第一。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安全生产
人口。公安户籍人口229.50万人,比上年减少0.6万人,其中市区111.53万人。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118.12万人,女性人口111.39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8.87‰,死亡率为7.91‰,自然增长率为0.96‰。
人民生活。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27元,比上年增长11.8%;人均消费支出12980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就业和社会保障。年末,拥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27个。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55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27万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0.9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3.9%。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37.15万人,增加2.2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43.53万人,增加1.6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5.52万人,增加0.9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24.12万人,增加2.7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23.25万人,增加3.06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1.33万人,增加7.3万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6.62万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1.95万人,参合率达98.9%。市属三县全部纳入了新农保政策试点。有5.62万城镇居民、4.49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从540元提高到680元。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增加127元,失业保险金人均增加91元。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单位75个,床位6968张,收养各类人员0.5万人。全年共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92亿元,筹集公益金2205万元。福利彩票慈善助学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奖。直接接收社会捐款960.5万元。
安全生产。全年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22起,死亡人数246人,分别比上年上升7.0%和下降3.5%。其中,交通事故241起,死亡210人;火灾事故258起,死亡6人。工矿商建事故22起,死亡29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228人,工矿商建企业从业人员每十万人死亡人数2.93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7.76人。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2010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指标 |
计量单位 |
2010年 |
比上年增减(%) |
一、农产品产量 |
|
|
|
粮食 |
万吨 |
83.54 |
-1.6 |
棉花 |
吨 |
8139 |
3.3 |
油料 |
万吨 |
7.11 |
-14.2 |
烤烟 |
吨 |
4637 |
8.1 |
茶叶 |
吨 |
2290 |
-0.1 |
水果 |
万吨 |
1.45 |
2.8 |
蔬菜 |
万吨 |
56.28 |
3.2 |
肉类 |
万吨 |
8.47 |
2.7 |
牛奶 |
吨 |
2885 |
5.8 |
生猪(出栏数) |
万头 |
46.95 |
3.1 |
家禽(出栏数) |
万只 |
2440 |
2.2 |
水产品 |
万吨 |
9.16 |
0.9 |
二、工业产品产量 |
|
|
|
啤酒 |
千升 |
38635 |
-5.4 |
卷烟 |
亿支 |
329 |
3.0 |
纱 |
万吨 |
3.88 |
43.7 |
布 |
万米 |
1368 |
-21.7 |
服装 |
万件 |
15888 |
40.9 |
机制纸及纸版 |
万吨 |
0.78 |
-31.4 |
--塑料制品 |
万吨 |
67.73 |
5.9 |
水泥 |
万吨 |
1227.87 |
9.6 |
生铁 |
万吨 |
143.37 |
17.3 |
铸铁管 |
万吨 |
41.25 |
8.9 |
钢材 |
万吨 |
203.09 |
23.9 |
铜 |
万吨 |
2.34 |
3.2 |
铜加工材 |
万吨 |
23.29 |
7.6 |
工业锅炉 |
蒸发量吨 |
3328 |
33.8 |
金属切削机床 |
台 |
2799 |
34.8 |
汽车 |
万辆 |
69.19 |
36.1 |
改装汽车 |
万辆 |
1.88 |
61.2 |
民用钢质船舶 |
万载重吨 |
66.68 |
63.2 |
低压开关板 |
面 |
875851 |
-4.8 |
房间空气调节器 |
万台 |
711.84 |
57.3 |
汽车仪表 |
万台 |
337.20 |
26.9 |
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80.99 |
16.1 |
天然气供应量 |
万立方米 |
18113 |
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