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芜湖概况
芜湖古称“鸠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古代芜湖得两江(长江、青弋江)交汇、舟楫之利,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近代芜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商业发祥地和全国四大米市之一,1876年开埠通商。当代芜湖是拥江发展的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第二大市,国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大城市,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G60科创走廊的重要成员,城市名片是“长江明珠、创新之城”。下辖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湾沚区、繁昌区5个区和南陵县,代管县级无为市,设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自由贸易试验片区、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7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60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5.6万。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最成功的40座城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展最成功的70座城市。“十三五”以来,芜湖经济总量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由75位上升至57位。
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1亿元,增长5.7%;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9:46:50.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3亿元,增长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2亿元,增长4.8%;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079亿元,增长15.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4亿元,增长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22元,增长6.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72。
芜湖是蓬勃发展的产业名城。芜湖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制造业涵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一批工业产品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下一代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国50强城市中位列第25位;规上工业企业达2360家,营业收入超7200亿元。奇瑞集团2023年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连续21年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1位。海螺集团连续五年入列世界500强,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名单。芜湖是美的集团最大生产基地、格力集团全球九大生产基地之一。中电科钻石飞机是国内首家取得“国外TC证+中国PC证”的飞机生产制造企业。楚江新材连续两年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芜湖是长三角重要的融通枢纽。芜湖通江达海、水陆空兼备,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亿吨大港芜湖港、京福高铁、宁安高铁、商合杭高铁、三座长江大桥、芜宣机场、轨道交通、过江隧道无缝对接,构建起“空铁水公”多式联运体系。芜宣机场临时口岸开放获批,是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规划的唯一专业性航空货运枢纽机场,2023年客、货吞吐量分别增长214%和312%,是安徽省首个客流量破百万的支线机场和长三角增长速度最快的支线机场。建成运营国内首个长江流域航运要素大市场,高标准建设芜湖江海联运枢纽,与上海港共建联合服务中心,开通“芜湖—洋山”长江共舱联盟航线,2023年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超140万标箱,占安徽省比重近六成。芜湖与18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4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芜投资。2023年,全市实现出口总额147亿美元,增长55.1%。国家“东数西算”工程芜湖数据中心集群是安徽省及中部地区唯一的数据集群,正加快建设以“数网、数纽、数链、数脑、数盾”为核心的算力节点,全面承接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算力需求,已签约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45个,总投资近3000亿元,设计装机规模62万架,规划建设智算算力规模超3万P。
芜湖是生态优良的科创高地。坚持“产业+科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0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86家,安徽百强高企和“研发双百强”企业数均占全省五分之一。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达532个,其中新型研发机构数占全省四分之一;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60家,其中国家级15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5.4件,均居长三角前列。在101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位列第29位。拥有上市企业28家。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是安徽省首个购地自建的科创飞地。在全市最优的山水人文地段布局建设16个创新园区,集研发、金融、商务、沙龙、文娱等功能于一体,满足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六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获批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芜湖是宜居宜业的人民城市。芜湖“半城山半城水”,长江文化、开放文化、徽文化在此交融,哺育了芜湖创新、坚毅、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芜湖山清水秀,江河密布,湖泊纵横,繁昌窑、广济寺等180多处古建筑古遗址星罗棋布,芜湖古城是长江南岸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公共服务质量位居全国120个监测城市第19位。教育、医疗资源丰富,拥有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1031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超75%,芜湖一中和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均为百年名校,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等10所高校在校生达20万人;拥有7所三级甲等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合作共建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49个各具特色的城市书房和100个“芜小园”口袋公园让城市绿量充足、书香四溢。21座集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等八大功能于一体的宜邻中心加快建设,为市民构建起5分钟生活服务圈和15分钟综合服务圈。方特旅游区、鸠兹古镇、十里江湾人民公园、雕塑公园、芜湖古城、松鼠小镇等旅游景区深受群众喜爱。入选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国家级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五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二、行政区划
春秋时,因“湖沼一片,鸠鸟繁多”而名“鸠兹”,属吴国。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前置县,因“蓄水不深而多生芜藻”始名“芜湖”。
芜湖市成立于1949年5月10日,直属安徽省,现辖无为市,南陵县,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湾沚区、繁昌区。市域面积6009.02平方公里。
人口构成主要为汉族,有回、苗、壮等47个少数民族。市区通用芜湖话,部分地区使用吴语等。
三、地形环境
芜湖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呈双翼状。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长江将市域划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片,青弋江、漳河、水阳江、裕溪河贯穿境内,竹丝湖、黑沙湖、龙窝湖、奎湖散布其间。
芜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日照时数2000小时,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245天。
四、历史沿革
1、建制沿革
芜湖历史悠久,故地名鸠兹,在今市东南约20公里的水阳江南岸。鸠兹地名最早见于 《左传·襄公三年》(前570):“春,楚子重伐吴,克鸠兹。”鸠兹在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鸠兹属越。约周赧王九年(前306)楚灭越,鸠兹属楚。秦时,鸠兹属鄣郡。西汉时,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前109),改鄣郡为丹阳郡,领县十七,芜湖县为其中之一。县治虽仍在鸠兹,但已易名芜湖。关于芜湖置县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书·地理志》。三国时,吴大帝孙权黄武二年(223),芜湖县治由鸠兹迁至今市区东南青弋江北岸鸡毛山一带的高地上,仍属丹阳郡,并由此发展,成为芜湖最老的城区。鸠兹旧治自此再未复用。
西晋时,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阳郡置宣城郡(治宛陵),移丹阳郡治于建业(今南京)。芜湖仍属丹阳郡。东晋时,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带侨置郡州县。成帝咸和四年(329),芜湖县属丹阳郡,侨立豫州于芜湖;哀帝兴宁元年(363),芜湖属宣城郡(郡址移驻芜湖);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芜湖仍属宣城郡,并侨立上党郡。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侨置襄垣、定陵、逡遒等县,均属上党郡;安帝义熙九年(413),宣城郡回驻宛陵,降上党郡为县,省阳谷(今繁昌)入芜湖县,后又省芜湖县入襄垣县。自此芜湖县置被撤销,襄垣、上党两县均属淮南侨郡。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的于湖(今当涂县南19公里处)。南北朝时,刘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并上党县入襄垣县,属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并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驻于湖),襄垣县属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复立淮南郡属南豫州,襄垣属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属扬州淮南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撤销丹阳、淮南二郡,置蒋州驻石头城(今南京),并襄垣等县入当涂县,县治迁驻姑孰(今当涂县城),原芜湖(城)降为当涂县属镇。唐时,芜湖为当涂县的一个镇,只是所属道州有变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属江南道宣州;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属江南西道宣州。肃宗乾元元年(758)属江南东道昇州。上元二年(761)属江南西道宣州;德宗贞元三年(787)属江南东道宣州。
五代时,南唐李昪昇元年间(937~942)复置芜湖县,属江宁府,自此以后至民国,芜湖县置未断。
宋时,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平江南,芜湖属宣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升南平军为太平州,芜湖属江南路(后为江南东路)太平州。
元时,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州为太平路,芜湖属江浙行中书省太平路;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改太平路为府,芜湖属太平府。
明时,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建都金陵,芜湖属中书省太平府;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芜湖直属六部太平府;永乐十八年(1420)改京师为南京,芜湖属南直隶太平府。明朝在芜湖还设立池太兵备道。〔清雍正初年改为安徽宁池太广道,亦称皖南道,历任尹署,皆设芜湖;光绪三年兼署芜湖关务,故又称芜关道。〕
清时,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定江南,改南京为江南省,芜湖属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顺治十八年(1661),芜湖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太平府;康熙六年(1667)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从此安徽省正式成立,芜湖属安徽省太平府。太平天国年间(1857至1864)府、县属浙江省兼辖,后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
民国时,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而存县、道,芜湖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至17年(1914~1928)设芜湖道(驻芜湖),辖皖南地区23县,芜湖为首县甲等;民国21年(1932)芜湖县属安徽省第二专区。日本侵略军侵占芜湖后,民国27年(1938)撤销第二专区,改属第五专区,同年10月25日又改属第九专区;民国30年(1941)8月,属第六专区。民国34年(1945)9月,抗战胜利后属安徽省皖南行署,并为第六专区驻地。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芜湖;4月27日成立芜湖军事管制委员会,直属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
1949年5月10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成立。5月12日,芜湖县人民政府成立。芜湖市、县分置。芜湖自此正式设立市建制。芜湖市属皖南行政公署。
1952年8月,皖南行政公署撤销,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芜湖市由皖南行政公署领导改为安徽省人民政府领导,为省直辖市。
1953年12月,芜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撤销。
1955年4月,芜湖市人民政府改称芜湖市人民委员会。
1956年1月,芜湖专署、徽州专署合并,称芜湖专署,专署驻芜湖市。11月,中共芜湖地、市委合署办公。
1958年6月21日,芜湖市改属芜湖专区领导;11月,芜湖地、市合署办公,以芜湖专署名义出现,直属安徽省。
1960年1月14日,芜湖市与芜湖专区分开办公,市属省和专区双重领导。
1961年4月26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
1965年7月,芜湖市改属芜湖专区。
1967年1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6408部队来芜,芜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1968年4月1日撤销)。
1968年5月1日,芜湖市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1年3月,芜湖县迁驻湾沚镇。同年3月29日,芜湖专区改名为芜湖地区;芜湖市、芜湖县同属芜湖地区。
1973年2月25日,芜湖市由地辖市改为省辖市。
1980年8月,芜湖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芜湖市人民政府。此后建制未有变动。
2、区划变迁
1949年5月10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5月,芜湖市人民政府将市区划定为4个行政区,第一区辖沧津、长春、来凤3个镇,第二区辖弼赋、驿前、北来3个镇,第三区辖弋矶、吉和、北平、中山4个镇,第四区辖江口、尚来2个镇。
1950年,成立郊区,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1950年4月,中共芜湖市委决定撤销市区的4个行政区。
1951年6月11日,郊区改为郊区区公所。
1952年7月,将1950年4月撤销的4个区恢复并分别称为环城区、长街区、新芜区、河南区人民政府;郊区区公所改为郊区人民政府。
1953年5月26日,成立水上区区公所。同年11月5日,改为芜湖市芜湖港人民政府。
1955年12月27日,撤销河南区建制,分别划归环城、新芜两区管辖。
1956年6月13日,新芜、长街、环城区政府改为区人民委员会。6月15日,芜湖市人民委员会决定,自1956年6月20日起将芜湖市郊区人民政府改为芜湖市郊区区公所,作为芜湖市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构。1957年1月17日,撤销芜湖市郊区区公所,成立芜湖市农业局。1957年8月24日,恢复郊区区公所建制,与市农业局合署办公。
1958年6月17日,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抄转国务院同意将和县裕溪镇划归芜湖市问题的通知》。通知中说:国务院1958年6月7日批复,同意将和县裕溪镇划归芜湖市。7月24日,省人民委员会作出关于同意将芜湖县马塘乡划归芜湖市管辖的批复。12月5日,省人民委员会作出《关于同意将当涂县大桥乡部分地区划归芜湖市管辖的批复》,批复中说,同意将当涂县大桥乡扁担河以南地区7个生产队划归芜湖市管辖,扁担河以北地区2个生产队并入该县新桥乡领导,并撤销大桥乡的建制。
1960年1月,专区和市分开后,环城、长街两区并为镜湖区,恢复马塘区(原河南区)、郊区,增设四褐山区。全市为6个行政区。5月,将原新芜、长街、环城3个区和裕溪镇调整为镜湖、新芜、马塘、四褐山、裕溪口5个地区,建立5个城市人民公社(郊区各农业大队分别归划到各有关城市人民公社)。
1961年1月5日,省人民委员会就芜湖市调整行政区划问题作出批复,同意芜湖市撤销原长街、环城2个区和裕溪镇,保留新芜区。增设镜湖、马塘、四褐山和裕溪口4个市辖区。1961年,区人民公社改为区人民委员会。12月13日,中共芜湖市委发出通知,决定成立芜湖市郊区区公所。
1963年3月13日,芜湖市、芜湖县人民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原马塘乡划回芜湖县领导的通知》。通知中说,根据省人委会的批复决定,将现属芜湖市领导的原马塘乡的元山、平山、马塘3个大队的全部和大营大队的大部地区,从青弋江大桥起,沿大圩堤东至芜繁铁路路基,南至元亩塘上塘沟,西至芜石公路为界,芜繁铁路以东和芜石公路以西地区,全部划回芜湖县。界线以内地区仍属芜湖市。3月14日,市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撤销四褐山区,改设四褐山街道办事处,归新芜区领导。3月27日,省人委发文,将原大桥乡红星、宏庙、东梁、大圣、和平、永丰、龙山7个大队全部从芜湖市划回当涂县管辖。8月23日,省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将属芜湖市裕溪口区管辖的朱房等12个生产队划归和县管辖。
1965年8月2日,省人民委员会根据国务院的有关批复,通知“将芜湖市所属的马塘公社划归芜湖县,大桥公社划归当涂县,裕珠公社划归和县”。
1968年,新芜区、镜湖区、马塘区、裕溪口区、郊区设置为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4月21日,市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芜湖市市区、街道体制试行方案〉实施的通知》,方案中规定,增设四褐山区。
1976年9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安徽省将芜湖县马塘公社划归芜湖市。1976年10月29日,省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将芜湖县马塘公社划归芜湖市领导的通知(1977年办理交接)。
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在给安徽省人民政府的批复中,同意安徽省将芜湖地区行政公署由芜湖市迁驻宣城县,并改名为宣城地区行政公署,所辖的芜湖县划归芜湖市领导。8月,芜湖市新一届市人民政府成立。市辖:芜湖县政府、镜湖区政府、新芜区政府、马塘区政府、四褐山区政府、裕溪口区政府、郊区区政府。
1983年6月7日,省政府在《关于转发国务院(83)国函字211号批复的通知》中,将宣城地区的繁昌、南陵、青阳3县和九华山管理处划归芜湖市管辖;将当涂的大桥公社划归芜湖市郊区。
1985年,芜湖市设镜湖、新芜、马塘、四褐山、裕溪口和郊区6个区(19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辖芜湖、繁昌、南陵、青阳4县和九华山管理处。19个街道办事处是:镜湖区,辖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中山路、二街、赭山7个街道办事处;新芜区,辖新芜路、吉和街、北京路、劳动路、长江路、团结路6个街道办事处;马塘区,辖弋江桥、朝阳、江口3个街道办事处;四褐山区,辖东方、西江2个街道办事处;裕溪口区,辖裕溪1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为郊区大桥、四山、西江、官陡、鸠江、赭山和马塘乡。
1988年8月17日,国务院批准安徽省调整行政区划,芜湖市的青阳县(含九华山风景区)划归池州地区。
1990年3月30日,芜湖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我市市辖区区划调整的通知》。通知中说:经国务院批准,全市6个市辖区撤并为4个市辖区。撤销裕溪口、四褐山、郊区3个市辖区;设立鸠江区,以原裕溪口、四褐山区及郊区的大桥镇四山乡、官陡乡、西江乡(不含棠桥村、香店村)、鸠江乡(不含新建村、杨场村)的行政区域为鸠江区的行政区域;将原郊区赭山乡的高砻村、赭山村和鸠江乡的新建村、杨场村划归镜湖区管辖;将原郊区赭山乡的卜家山村、龙桥村、弋矶山村和西江乡的棠桥村、香店村划归新芜区管辖;将原郊区的马塘乡和赭山乡的铁桥村、爱国村划归马塘区管辖。同年8月,芜湖县澛港乡划归芜湖市马塘区管辖。
1997年3月,芜湖县与当涂县、鸠江区与当涂县勘定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签字,繁昌县与南陵县边界协议书也同时签订,标志着安徽省第一条地市边界线和第一条县级线的勘界工作顺利完成。
2001年2月,新芜、镜湖、鸠江3区区界进行部分调整,芜湖旅游商品经济园区内为鸠江区管辖的地块(主要为下官塘一带),全部划归镜湖区。鸠江区棠梅村划归镜湖区。宁芜铁路以东、解放路以北范围内,原属新芜区的水面、土地(小莲塘及周围土地)全部划归鸠江区。明确了新芜、鸠江两区在汀棠公园地区以九华山路中心线为界,即汀棠公园水面及其与九华山路之间原属鸠江区的地块划归新芜区。
2006年2月,区划调整,市辖芜湖、繁昌、南陵三县和镜湖、鸠江、弋江、三山四区。
2019年12月23日 安徽省政府网站发布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无为县设立县级无为市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无为县,设立县级无为市。以原无为县的行政区域为无为市的行政区域,无为市人民政府驻无城镇二坝路1号。无为市由安徽省直辖,芜湖市代管。
2020年7月6日 安徽省政府网站发布了《国务院批复同意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批复同意我省撤销芜湖市三山区、弋江区,设立新的芜湖市弋江区,以原三山区和原弋江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弋江区的行政区域,弋江区人民政府驻中南街道利民西路418号;撤销芜湖县,设立芜湖市湾沚区,以原芜湖县的行政区域为湾沚区的行政区域,湾沚区人民政府驻湾沚镇芜湖南路9号;撤销繁昌县,设立芜湖市繁昌区,以原繁昌县的行政区域为繁昌区的行政区域,繁昌区人民政府驻繁阳镇繁阳大道1号。